Friday, October 18, 2013

《台灣史料研究》創刊20週年紀念座談會

「人、土地與正義」:
《台灣史料研究》創刊20週年紀念座談會

謹訂於20131025日(星期五)下午130分~5台大校友會館(台大校友聯誼社,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13B室舉辦「人、土地與正義」座談會,敬邀蒞臨。

    人:張炎憲教授

主題&與談人:

台灣原住民族的土地與自治權/ lcyang.Parod(夷將.拔路兒)/新北市議員
台語文運動的分享/陳豐惠(李江卻台語文教育基金會總幹事)
反核運動的回顧與展望/施信民(環保聯盟創會會長)
轉型正義20/張炎憲(前國史館館長/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
議程:
1330報到
1400座談會開始
1630綜合座談
1700散會

※注意事項:              
1.          座談會採自由入場聽講,不需報名;現場資料以及座位有限,請提早入場。
2.          聯絡請洽: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電話:02-27122836   傳真:02-27174593


*台大校友會館位置圖及交通資訊:cid:BCB8C16ECDB143C3A101725DE4A254CA@wslf05
建議交通方式
公車
台大醫院站:26151822208216222227261308
成功中學站:15223637265
青島東路站:237
行政院站:0南、1522253637205212232

捷運
台大醫院2號出口    善導寺站2號出口

Thursday, October 10, 2013

名不符實的「作家」


今天讀Deal 2011,感想:那些不道地的台文寫作,其實就來自於對Jakobson的expressive equivalence以及Katz(1976, 1978)的Translatability Thesis的莫名「信仰」,他們或是用華語思考寫下初稿,或是拿了華語段落來做翻譯,然後發現其中有些無法精確對譯的地方,基於「華語中心」的心態,就保留華語詞彙及表達方式,成品就是一種奇怪的文體。

事實上,語言之間因為詞彙及表達方式的差別,本來就無法100%直接對譯,這在文獻裡頭已經是不爭的看法了,台、華語之間如此,英、華語之間如此,英、德語之間...等等...也是如此。

當然,其中還有另一個因素,就是作者本身的詞彙及表達方式不足,因此限制了他在可能精準對譯的情況中也受到阻礙,又或是因為其本身的詞彙或表達方式不足,以至於連那些可能透過「迂迴方式」來達成內容趨近的情況也無力達成,這也是他們會保留華語詞彙及表達方式的原因之一。

一般作者也就算了,被稱為「作家」、「詩人」、「小說家」者,難道不該勉力精通其寫作語言,這只是基本要求而已吧.....怪就怪在,一些「具名銜者」從不把力氣放在這基本門檻的上頭。

一個台文作家,理該直接以台語思考寫作,因此,稱職者,不應該會遇到「不知道那個華語詞/華語說法如何以台語表達」的問題,反而是應該在日後遇到「本身作品的某些地方不知道如何以華語來進行表達/對譯」的問題才是。

而「借詞」這種語言之間普遍的做法,也應該只出現在新事物的表達之上,而且借詞來源,不應該「只有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