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7, 2011

【轉】文學界的一把火--百年小說研討會的思考(by鄭清鴻)

作者:鄭清鴻

2011年5月21日至24日,由文訊雜誌將與趨勢教育基金會、國家圖書館、國立台灣文學館、成大文學院共同舉辦「百年小說研討會」邀集眾多知名作家與研 究者進行一系列的論文發表與座談,可謂台灣文學界一大盛會。但最後一天台南場假台灣文學館舉行的議程,由黃春明先生主講的「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卻由 於蔣為文教授標舉「台灣作家不用台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而爆發了嚴重衝突。


我對現場的描述到此為止,由於目前並沒有相關的錄影錄音資料可資印證,誰先口出惡言?誰先作勢打人?這些就留待日後有證據可供評斷。不過我想強調的是,意見有更好的表達方式,這一點蔣為文教授真的有再「商榷」的空間,在那樣的場合激起衝突,被視為「鬧場」落人口實我想真的難辭其咎。


再來是「台語」的意涵,其實一般所稱的「台語」所指涉的「台灣閩南語」,而不是要用閩南語獨占「台(灣)語(言)」,這是從日治時期台灣話到戰後對閩南 語稱呼的順其自然。我不懂為什麼有人要一直模糊焦點。90年代台語文學論戰平息過後,其實就很少有人把閩南語等於「台(灣)語(言)」了,但這種謬誤卻一 直被拿來上綱成閩南沙文主義,莫非日本人稱閩南語為台語時也是閩南沙文主義?台灣語言跟台語指涉的內容不同,一般稱台灣語言時也不會簡稱台語,這已經不用再浪廢時間打口水戰。


還有,我想跳過「禮貌」這種生活與倫理以外的東西。畢竟,罵都罵了,再罵下去也不會有什麼新的結果,形式上的問題也沒有再談論的必要。所以我想進一步談的是這次爭執背後隱含的文化層面的議題。


1.多元文化的「迷思」


建構在上述將台灣語言跟台語指涉的內容搞混的基礎上,多元文化被提出來作為對抗一個不存在的「閩南沙文主義」, 但究竟這個多元文化的實踐層面是如何呢?許多人對台語文運動一無所知(這容後討論),不清楚台語文運動的目標,也不瞭解台語與漢字、 羅馬字的關係,就對漢羅文沒來由的拒斥。然後,有更多的人對台語文運動存有成見,斥之為政治的附庸,從頭到尾根本不想對台語文有進一步的瞭解。舉個例子:


用華語書寫時,總會有人說怎麼不用台語寫?真的用台語寫了,這群人說:「寫這三小火星文?」


更多自以為是的觀點充斥在這場戰爭裡,原來,這就是多元文化應有的態度或表現。


再來,參加過許多台灣文學研討會,但我並不曾在這些以台灣文學為出發點的場合中,看到對「台語文學」、「客語文學」甚至是「原住民語文學」的討論,「原 住民漢語文學」還能在學界中露出一點光芒,但可悲的是,這是用母語的喑啞換來的。換言之,不是以華語呈現的文學作品不會也無力被討論,反而日文作品是個有 趣的例外。有趣的來了,為何我們願意不惜成本翻譯日文作品,也不願將母語作品一起放進這個脈絡中討論?女性主義的台語文學難道沒有嗎?二二八新詩台語文學 沒有嗎?既然承認「用在台灣的語言書寫的都是台灣文學」,那這些作品為什麼被忽略或排除?


大家噤聲,卻出賣了行動背後的弔詭。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多元。


2.資本的差異


然後,我要回應的是陳若曦女士在2100對「首都時報」的評價:


「問題是,又沒人看!」嗯,但陳女士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沒人看?


第一,看不懂。我回想小時候苦苦死背注音符號的回憶,也沒有人一出生就看得懂沒有學過的符號,羅馬字我一開始也是看不懂,也是經過一番學習才能掌握,我不否認羅馬字推廣上的難度,但有心的話這可以克服。比較嚴重的是看不懂卻也不想學。這是台語文在形式與概念上無法普及的惡性循環。


第二,經濟資本不足。台語文刊物其實多半是依靠會員捐助來維持發行,更遑論營利。當然要奢望這些刊物能和主流刊物一樣完全普及很難,但在主流的報刊雜誌裡用副刊的形式呈現不為過吧?目前能/敢這樣作的只有自由時報,不過我想報系的立場可能就先讓人懼於千里之外。


第三,象徵資本不足。 台語文學和台灣文學研究圈(原諒我,我並不想這麼區分,但現實使然)各自為政,並且台灣文學顯為主流。以華語作品與華語作家(或者以華語寫作的作家)為中 心的台灣文壇,事實上透過很多機制構成了一個主流書寫的標準和審美觀點(最常見的大概就是文學獎),在這個機制下出現進而維持這個審美機制的作家們,其象 徵資本的雄厚當然不言而喻。當然,主流不是問題,台語文學也不用上綱到主流位置,可是問題在於這些作家對台灣文學與台語文學之間的理解和態度,卻會帶動並決定主流領域如何看待台灣文學與台語文學之間的關係。(我想這也是黃春明先生必須還原當天演講內容以資公平的重要原因)


簡而言之,如果今天台灣文壇的主流能出現更多有變化的雙棲作家、雙棲研究者,透過象徵資本改變或詮釋台灣文學與台語文學,甚至是客語、原住民語文學之間的關係,我想台灣文學才能真正多元。


3.創作的問題


如果是以創作的觀點,我肯定的認為黃春明先生的作品夠鄉土,但不夠台語。基本上以閱讀市場而言,用華語漢字句法參雜台語漢字詞彙來表達的確能讓大多數的人都看懂,但頂多是鄉土文學而非台語文學。雖然一樣都是用漢字表達,但用哪種語言思考,用哪種漢字呈現,絕對是判斷他是不是台語文學的標準,而不是說用華語直接表現台語的想法,點綴幾個台語詞彙就叫做台語文學。我認為,台語文學翻譯成華語和用華語直接書寫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也因此,台語、客語和原住民語也應該可以透過翻譯進入台灣文學的討論圈中。只有透過母語的元文本轉譯進華語,參與研究和討論,才能凸顯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文學的族群主體性和「台灣文學」之間碰觸的界線。


身為台語系以台語出身的學生,面對這場爭執的態度,是尷尬的。事實上大家都在為台灣文化、文學和語言而努力,過於偏激的想法的確刺耳,但這難道不是置死地欲後生的映照嗎?黃春明先生對台語文運動認識到哪裡?他的演講內容是否有待「商榷」?我想,我們需要真相。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