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0, 2018

咱欲愛有台語台

有客家台 有原民台
咱欲愛有台語台

記者會新聞稿

日期:2018年12月20日
時間:10:00~10:30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01會議室
主辦: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聯盟

2017年由34個團體發起之「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聯盟」提出訴求,要求政府重視台語的文化傳承,盡速成立台語公共電視台。引起社會熱烈討論,並得到全台255個團體連署支持,取得立法院共71位立法委員的連署支持。可見社會對此議題期待的程度。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欣聞文化部已著手進行,預計以補助公視基金會設立之台語頻道先行,計劃明年年中開播,並已編列新台幣4億元專案預算。期能儘早讓台語得到遲來的公平對待。

然而12月17日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中,部份委員因對此議題知之不明進而連署將此預算擱置。聯盟深感震驚之餘,為使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能不負全國人民期待做出正確判斷,本聯盟於下針對委員們的質疑一一提出反駁。

首先必須說明,我們訴求中的電視台是一個概稱。在現代網路的時代,當然可以用任何型式的傳播媒介呈現。但必須是一個獨立的傳播機構。因為我們要求此機構必須以台語為主體思考 ,必須確保節目內容多元性,並且必須確保節目品質。這些都必須是一個有獨立台性、具有公共電視特性的傳播機構才能做得到的。客家台和原民台在過去幾年,都已經證明如此。

  部份委員們的質疑歸納為:台語頻道的必要性以及台語頻道的名稱。以下一一澄清:

一.台語頻道的必要性

台語是否為瀕危語言?


台語是否為瀕危語言並非單憑個人感覺可推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瀕危語言專家小組在已出版的《世界瀕危語言地圖》(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中了提供九項指標予以衡量。以第一項「跨世代語言傳承」指標為例,共分為六個等級:「安全、脆弱、確定瀕危、嚴重瀕危、極度瀕危、死亡」。依此量表,台語已進入第四等級「嚴重瀕危:只有祖父母或更老的輩份使用,父母不一定會說,也不會跟小孩說」。 雖然許多人認為台語佔台灣人口70%,但若依此衡量台語早已無法滿足前三個等級:「安全:語言使用者不分年齡,且跨世代沒有阻礙。/脆弱:仍有多數小孩會說,但僅限於某些語言領域使用,如家中。/確定瀕危:小孩已無法在家中像學習母語一樣學習該語言。」未來,若台語使用者僅限於祖父母或更年長輩份,而且他們不常說或只會說一點點時,台語就進入「極度瀕危」的等級;而下一個等級就是「死亡」。

有客家台有原民台,卻不能有台語台?

台灣在過去的政治環境下各種本土語言皆遭受打壓。如今於積重難返的華語霸權環境下,各本土語言盡皆瀕危復振困難。不止台語,客語及原民語都遇到同樣的困難。為復振客語及原民語,政府早已投入資源立法。而世界人權宣言及人權公約都主張各族群「有權以自己的語言建立自己的傳播媒介」。為落實客語及原民語的傳播權,政府已設有專門的電視台及廣播電台:客語有「客家電視台」、「客家廣播電台」;原住民語也有專門的「原住民電視台」、「原民廣播電台」。只有台語是沒有獨立播放的頻道。這就是不公平的歧視。站在文化平權的角度看,政府必須消弭這個歧視。


為何不採補助方式?

專屬頻道比起由政府補助商業台製作節目,更能獨立運作。不易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置入。這也是公共電視的精神,保障不受政治因素干預。而若採補助案自然會隨著主政者異動而變動。這也是客家台及原民台要爭取專法保障的原因。透過專門的台語頻道運作,才能培養更多台語影視人才,擴大人才庫及市場。避免讓原本創造力豐富的獨立製片、導演或傳播公司等,陷入與擁有頻道之商業電視台競爭或遭其剝削的困境,也不致因忙於得標後的行政程序,而無力專心於創作,由此節目品質方能獲得保障,也始能強化對母語文化的認同,進而擴大市場。


有了台語台,就能復振台語?

當然這不是必然。復振台語需要更多方面的努力。然而國際上許多的研究都指出,語言能否傳承,擁有以該語言發音的幼兒及青少年節目是很重要的。而要目前以華語為主要發音且以商業市場為考量的商業電視台投入製播,顯然是非常困難。除了幼兒及青少年節目以外,全方位的多元節目也是語言復振的要項。這都必須有公共電視台台性的媒體投入。



二.台語頻道的名稱

台語是閩南語?


閩南是中國福建南部。台灣並不是中國福建南部,當然台語就不該稱為閩南語。實際上在中國福建南部,有許多種語言。例如廈門話、不同的泉州話、各種漳州話、客家話...這些語言,有些與台語相通(如:廈門話),但也有一些是與台語互相無法溝通的。

由此可知,以「閩南語」來指稱「台語」,並不恰當。更有甚者,「台語/台灣話」一詞,百年來已經約定俗成,故意以「閩南話」來替代,難道不是血淋淋「去台灣化」的政治操作,既不可取,也無必要。

台語稱為「台語」,符合全世界語言命名的通例,一向,以地名為語言命名的,指的就是當地最大語族、最具代表性的語言。

法國境內,有四十多種在地語言,但何嘗有人質疑「法語」的指涉?日本國內有愛努語及琉球語,不過「日本語」就只明明白白用來指稱一個語言,沒有人會覺得奇怪,何以,「台語」做為台灣在地最大語族、且又是最具代表性的語言專有名詞,卻屢遭挑釁?

言者又有謂:「台語既與廈門話相通,憑什麼自行稱為台語?」問這問題的人,如果懂得放眼國際,也就不會庸人自擾了。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所説的馬來話,與印尼所說的印尼話,兩者根本可以通話無礙,又何曾有人去質疑為何各立名號?歐洲的克羅埃西亞語與塞爾維亞語,彼此溝通無阻,但各執一個名字,又有誰說不可?

台語憑什麼是台語?

台灣是一個多語社會。台語是其中的一個語言,是一個專有名詞。然而,近年來有許多人將專有名詞及統稱做了混淆,似是而非觀念亟需澄清。舉例來說,台灣有許多大學,包括台灣大學、清華大學、淡江大學...等,但是台灣大學只有一所。並不會有其他台灣的大學群起抗議說大家都是台灣大學,因為台灣大學就是一個專有名詞。再舉例,台灣的南部有很多城市。包括台南、高雄、屏東,,但是叫做台南的城市就只有一個,並不會有其他台灣南部的城市群起抗議說大家都是台南,畢竟,台南就是一個專有名詞。同理,台灣是一個多語社會,有許多語言,包括台語,客語,原民各族語,而台語,就是一個專有名詞。使用台語這個稱呼,就如同上述諸多例子一樣,並沒有排除其他台灣各語言的問題。


在人權中有一個概念是,族群/個人本身有權利依照自己的意願取名,其他族群/個人不應強迫他族/他人使用其非自願使用之稱呼。客家人自己認同母語名稱叫做「客家話」,以及原住民認同自己原本的原住民語稱呼,都受到應有尊重和祝福,台語人自然也該有此權利,更何況強迫其他族群改名,本就是違反人權的惡行。

而台語被使用者本身稱呼為台語,是無庸置疑的。從歷史上來看「台語」這個名稱是自日治時期開始。甚至到戰後一直都還沿用「台語」,例如: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在 1955 年出版的《臺語方音符號》和國防部在 1958 年出版,由蔣介石故總統任內曾親筆批准的《注音臺語會話》一書,也都稱呼這語言為「台語」。

最後,我們響應並支持文化部長鄭麗君的倡見:「文化實為加法。唯有台灣本土各族群語言攜手突破目前華語霸權的態勢,方能回復台灣多元多語社會的欣欣向榮。」


出席名單:

台語正常化推動聯盟召集人 許慧盈
台灣南社副秘書長 陳豐惠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 何宗勳
台灣北社社長 李川信
台灣教師聯盟理事長 蕭曉玲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邱文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台語組召集人 陳金泉
鄭南榕基金會董事 鄭清華
鄭南榕基金會執行長 涂之堯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 理事 林珮菁
時代力量智庫副執行長 彭盛韶
基進黨副秘書長林春妙
自由台灣黨 蔡丁貴
前國大代表 楊文彬
牛埔庄講義所委員 王淑卿
劉重義教授
林宜靜女士
洪郁翔先生
台北水噹噹姊妹聯盟
打狗囡仔台語共學團
台語路鬥陣行台語共學團
台語囡仔共學團
對囡仔講台語(臉書社團)
牽囡仔ê手 行台語ê路(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