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5, 2012

(轉)民進黨的中國政策


施正鋒(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暨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2012/12/10
* 引言於兩岸統合學會、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兩岸暨區域統合研究中心、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主辦「台北會談: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台北,福華飯店。

自古以來,台灣是南島民族(Austronesians)自由騁馳的天地;由四百年前開始,漢人由唐山漸次移入,帶來不同的文化,進而想要成立一個墾殖的國度(settlers’ state),一方面尋求與原住民族(Indigenous Peoples)的和解,另一方面要設法擺脫外來政權的統治。這樣的努力,我們認為是台灣民族運動,也就是想辦法要把2,300萬人凝聚為一個具有共同命運的台灣民族,在國際社會有一個可以跟人家平起平坐的獨立自主國家,同時,對內要打造一個自由、平等、以及多元的民主共和國。目前,對於台灣的最大挑戰來自中國。

戰後,美國私相授受,將台灣託付中華民國接收。蔣氏政權在1949年內戰失敗,倉皇避秦,以武力建立人類史上最長的軍事戒嚴政權。蔣經國在1988年病逝,李登輝無預警接任總統,得以展開台灣的民主化。面對保守勢力的頑抗、加上擔心軍頭的反撲,他為了專心國會全面改選、以及總統直選,透過國家統一委員會、以及『國家統一綱領』虛與委蛇。

李登輝一開頭對中國釋出善意,先是結束動員戡亂時期、不再視中共政權為叛亂團體,接著又宣告治權僅及台灣、實質放棄對中國大陸的主權訴求。大體而言,他的中國政策是「一個中國、兩個地區、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也就是「一國兩府」,並朝著「階段性兩個中國」挺進。終究,因為無法擺脫中國的羈絆,在1999年喊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基本上,他認為中華民國在他任內已經成為「中華民國在台灣」、甚至於「台灣中華民國」,接下來的任務是如何進行國家正常化,因此,即使不提「台獨」,卻被稱為「獨台」、或是「B型台獨」。

民進黨政府在2000年上台,陳水扁或許是聽信政治掮客的讒言、或是惑於諾貝爾和平獎的迷思,在總統就職典禮喊出令支持者錯愕的「四不一沒有」,接著又有「統合論」、以及「大膽島喝茶」,一再以「和平締造者」自居,急欲向中國求和,要仿效尼克森來與中國進行關係正常化。而中國事務部在他擔任主席任內成立,改變過去「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態度,基本上是面對台商的壓力,希望能透過三通來解決經濟困境。由於科技官僚出身的胡溫政權拒人於千里之外,「民共和解」無望,陳水扁為了連任固守基本盤,終究喊出「一邊一國」。

其實,民進黨雖然有『台獨黨綱』,主張要「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不過,基本上是強調公民投票的程序,用來包裝民族自決權、以及人民主權的理念。為了迎接2000年的總統大選,民進黨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主張「台灣事實上成為民主獨立國家」、及「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基本上是借殼上市。執政八年,由於父子騎驢、左顧右盼,再加上朝小野大,加入聯合國、以及制定憲法的國家正常化努力徒勞無功。

先前,民進黨內有意問鼎九五的天王闡述自己的中國政策。首先是呂秀蓮的「九六共識」,基本上是以1996年的首度總統直選為分水嶺,強調2300萬人都有民主選舉的共識。接著是謝長廷主張對內以「憲法共識」取代「九二共識」,對外以「憲法各表」取代「一中各表」。再來是蘇貞昌的「台灣共識」,也就是「生存是王道、民主是基石」,後來被蔡英文在大選吸納。.......

如果以歷史、或是國際經驗來理解,中國的基本立場是大秦一統天下,期待三國歸晉,戰術可以模糊、戰略目標卻是相當清楚。就大方向而言,「一個中國」是中國的最高指導原則,「一國兩制」是過渡時期的政治安排,而『反分裂國家法』是出兵的依據;就具體的作為來看,飛彈部署是嚇阻台灣宣佈法理獨立的下策,透過聯合陣線來達成政治分化是中策,而經濟吸納則是不戰而降的上策。在「一中原則」的天羅地網下,中國暫且接受「九二共識」,雖然修辭上有所彈性調整,然而,「兩岸一國」的提法退一步進兩步,由「一個中國」逼向「一個國家」,已經絲毫沒有轉圜的空間。

國民黨一向自況為蜀漢正統政權,大有日耳曼民族統一的雄心,也就是心儀德國模式。馬英九的中國政策基調一向是「九二共識」下的「一中各表」,也就以「九二共識」來挾帶「一中各表」。儘管馬英九再三強調「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然而,這與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有所扞格,因為中國堅持「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短期內可以接受的底線是「不獨」,連「不統」的中華民國都是變相的「C型台獨」。不管語意學如何裝飾,經濟倚賴中國是自我麻醉的李後主,洽簽和平協議就是自甘兒皇帝的石敬瑭,而妄想終極統一的則是天真而無可救藥的阿斗,絕對不是俾斯麥,不必自欺欺人。

民進黨的想像近似於新加坡模式,也就是華人國協的關係,或是澳洲、加拿大、及紐西蘭等自治領如何確立主權獨立,不過,隱約間還是承認英國為宗主國,因此,比大英國協的關係更加密切。獨派的理想則是美國模式,也就是雖然與英國有安格魯薩克森的血緣文化淵源,不過,一旦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墾殖者想要有自己的國家,那一刻,嶄新的美利堅民族(American Nation)就出現了,那麼,對於台灣人來說,中國只是遠親近鄰、頂多是兄弟之邦。

不過,從馬英九的總統就職演說到近日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的報告,所謂的「中華民族」說法甚囂塵上,後者更強調「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民進黨自來也有由文化交流、經貿往來、到政治整合的說法;如果不是東施效顰,從善意的方向解讀,或許是試圖以漢人血緣、華人文化來做緩兵之計。然而,如此的線性進程構思,似乎是假設文化場域是不關國家安全的;事實上,當文化達到水乳交融之際,民族認同就不再有所區隔,用不著文攻武嚇,政治統合就水到渠成。如果說經濟倚賴是溫水煮青蛙,那麼,諸如「識正書簡」的文化統一作為就是無味無臭的一氧化碳,而馬英九就是將猶太人誘拐坐進瓦斯車的納粹駕駛。屆時,民進黨內拘泥於「一中憲法」的宋襄公、或是自許為躍馬中原的許信良們,將步上徽宗、欽宗的後塵。

Tuesday, December 04, 2012

陳明仁《拋荒的故事》台語有聲CD book發表會


﹝歡迎參加,並請轉寄,感謝協助推廣!﹞
 
(台北場)
陳明仁《拋荒的故事》台語有聲CD book
第一輯〈田庄傳奇紀事〉2CD+1紙本書發表會
時 間2012/12/8()下午2-4
地 點台灣國際會館
       台北市南京東路2125號偉成大樓4
  前衛出版社  台灣之友會
  辦/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寶島新聲電台
        綠台文教基金會        綠色和平電台
聯絡人/前衛(02)2586-5708  陳豐惠0930-067228
※來賓贈送台語大先覺王育德博士〈我的台灣史觀〉世台會演講CD
     

「拋荒」(pha-hng),十足台語意念化的母土語詞,代表著台灣人心底無奈的心酸和感慨。作穡人有田不作而放著發草,或庄腳人光有家園土地卻任其荒廢,都謂之「拋荒」。其實,不只田園厝宅會拋荒,人世間所有的一切,人事物、義理人情、土地莊稼、人際網絡、家庭社會結構、價值觀念……若未好好經營管理維持,或抵擋不住時尚新風潮的衝擊,也都會拋荒、消失去。
陳明仁(Asia Jilimpo二林堡阿舍)《拋荒》系列台語散文故事集,就是用純粹台灣口語式的書面語文字,有計畫性地寫出他腦海中永世不會抹滅的歷史記憶。他用短篇連環圖畫式的故事形式,再現台灣舊時代農村社會的在地情景及人文情境,已經被遺忘的那些人(田庄囡仔、田庄兄哥、田庄姑娘、田庄阿伯、田庄查某、田庄底層邊緣畸零人……),那些事(地方傳奇、地理風水、人際交往、人情世故、風俗習慣、傳統行業、戀夢、結婚、愛情……),那些景物,那些思想、感情,那些傳統價值觀念,一幕幕、一幅幅,又活跳跳地重新浮顯,這些帶有文學趣味的書寫記錄,正是台灣5060年代的原始面貌,也是台灣庄腳人生活圖像的縮影。
《拋荒的故事》系列創作,重現了那個已經消失的年代、那個被改變了的社會文化價值觀,更重要的是,同時也保存了幾乎要消失的那個年代的母語。透過生動有趣的母語敘事模式,透過一篇又一篇曾經在台灣農村發生過的或悲或喜、或哀或樂、或酸甘或苦澀的故事,提供後世台灣人回味、懷想和省思。
《拋荒的故事》這次重新以紙本與CD有聲書的方式出版,是要讓台灣人的文學能夠以立體、多元的形式傳播出來,聽者、讀者可以用任何你方便的方式來親近你的母語,親近台語文學。
《拋荒的故事》是前衛出版社調整出版路線,開先鋒式的試金石大卡司大製作。計畫共有六輯,每一輯呈現不同的主題。
第一輯「田庄傳奇紀事」,收錄〈地理囡仔先〉、〈新婦仔變尪姨〉、〈改運的故事〉、〈大崙的阿太佮砂鼈〉、〈指甲花〉、〈牽尪姨〉等六篇故事,屬傳奇性濃厚的古時代田庄人間事,透過文本,讓人彷彿「讀得到」當時的家庭、社會語言,透過有聲CD,讓人彷彿「聽得到」我們母土語言寫出來的書面文字。親切、自然,好像就在說著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

《拋荒的故事》
﹝原著作者﹞
陳明仁(Asia Jilimpo二林堡阿舍)
台語文漢羅寫作先行代作家,台語文運動先鋒草根志士。
1954年生,彰化二林原斗里竹圍仔庄人。
曾任:行政院新聞局審議委員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
現任:海翁台語文教育協會理事長
      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常務董事
      《台文通訊罔報》社長
      林榮三公益文教基金會台語文學講師
      《台語教育報》總編輯

1985年起開始台語文寫作,到目前為止,是台語文學著作最多的作家,已出版:
《走chhōe流浪的台灣》(詩集,1992,前衛)
《流浪紀事》(詩集,1995,台笠)
《陳明仁台語歌詩》(詩集,1996,台笠)
A-chhûn(小說、劇本,1998,台語傳播)
Phaê故事》(散文故事,2000,台語傳播)
《陳明仁台語文學選》(詩、散文、小說、劇本,2002,金安)
《路樹下ê tōo-peh-á(小說、劇本,2007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
《拋荒的故事》(台語有聲冊,計畫共六輯,2012起,前衛)
籠底作還有不……

Thursday, October 18, 2012

關於英語與競爭力的過度推論



自由時報於18日的自由評論倡議台灣應推動雙語政策,以邁向國際化、提昇競爭力。文中以香港及新加坡為例,將推行英語與競爭力進行連結,並將英語能力強化的矛頭,指向公務機關,要求政府之評考制度列入考量。

對於這一連串的論述勾連,敝人感到相當懷疑,雖然文中有香港及新加坡為例,但對於真正去過一些國家的人來說,這樣的例舉,恐怕太過偏頗。

以亞洲而言,日本之競爭力何如?即使其經濟陷入泥淖已久,但其產業技術之深厚、世界品牌之歷久彌新、學術能力之不可小覻,取諾貝爾獎做個指標,歷來不乏日人獲獎者,甚至今年日人又再次掄下獎項,但,試問日本人普遍之英語能力何如?何以過去曾獲諾貝爾化學獎之一位日本學者甚至不懂英文?

再看看台灣的勁敵韓國,難道韓國有推行所謂「雙語政策」,或將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嗎?何以韓國在產業及文化面攻城掠地?這當中英語又有何關鍵角色可言?

歐洲做為西方文明的大本營,德、法等國的基礎深厚,競爭力如何,毋需多言,但真正去過歐洲旅行的人,在深入民間,或接觸其公務機關後,相信必然不會輕率地做出「歐洲人的英語能力普遍很好」的推論。綜而言之,率爾把「英語」、「國際化」及「競爭力」進行連結,未免淪於過度推論了。

回頭來說公務員。一國的公務員,其服務之對象絕大部份即本國之民眾,其應該熟悉的語言,當然要是人民的語言,要提升公務機關的效能,我們該做的,應該是要求各地公務員能熟練操作各地域之在地語言:客語、台語或各原住民語,至於外語,畢竟他們一年到頭服務外國人的機會掐指可數,要求全體公務員熟習英語,未免流於不切實際。

更有甚者,外國人難道都說英語?這種印象恐怕來自論者本身認識的外國人不夠多所致吧!

英語固然重要,但絕對不是對全體公務人員及全國人民都重要!只有必須經常處理涉外事務者,例如:涉外的公務機構、經營國際事務的公司行號、學術研究機構等等,英語才具備必要性。對於此等機構及其人員,要求英語能力之進深無可厚非,但對於其他公務員及一般民眾,英語能力之良窊,與競爭力之相關連性,根本少得可憐!

韓國的PSY最近紅透半邊天,連歐美都跟著追捧,但他唱的可是韓文歌,不是英文歌。一如文化部長龍應台在中國作家莫言得獎時的感觸,最好的國際化,其實是在地化,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其實是腳下的泥土,我們該做的,應該是把在地的多元語言及文化發揚及輸出,而英語程度,只需要求涉及國際事務者即可!何必過度誇大其用處。

Friday, October 12, 2012

Thursday, September 27, 2012

第一屆許昭榮文學獎徵文 (首獎10萬元)

一、緣起

歷來戰爭常是文學藝術創作泉源,因為戰爭生命傷逝、生離

死別、苦難歲月、人性掙扎…。人們運用文學藝術檢視人殺人的荒謬。



屏東水底寮許昭榮,先後加入日本、國民黨海軍。1949年中國山東渤海長山八島,玩伴好友林淵嵩同艦殉職,

許昭榮扶屍登島,未及埋葬共軍襲來,倉卒跳海逃生前對屍誓:一定回來帶你返鄉。

 後來許昭榮政治獄12年,流亡海外終獲加拿大庇護,即赴中國山東尋骨,已是戰後40年。

媒體報導後,有人告訴他:來尋骨,但這還有活著的台灣兵。

從此許昭榮踏遍中國尋50年回不了家的3千台灣兵;走遍台灣找倖免回鄉的2千台籍老兵;

追問帶走最多的70軍軍長,其他上萬個孩子在哪裡?都戰死了!

許昭榮耗盡餘生20年挖掘埋葬的歷史;追問台灣兵為什麼一人穿三國軍服;搶救逾千珍貴文物…。


因為他,世人方知逾萬孩子迄今棄骸徐蚌。

2008年5月20日傍晚6點47分,旗津戰爭與和平公園烈火熊熊,80歲自焚許桑,要讓台灣人從火光裏看到。



二、宗旨

挖掘臺籍老兵曾參與日本兵、國民黨軍、解放軍的故事。



三、主辦單位: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

協辦單位:文學台灣基金會、文學台灣雜誌社。



四、徵選類別及字數:

小說,每篇一萬字以上。


五、獎項

首  獎一名,獎金新台幣10萬元;獎座一座。

評審獎二名,獎金各新台幣5萬元;各獎座一座。

佳  作五名,獎金各新台幣1萬元;各獎狀一紙。



六、徵選條件

1、限中華民國國籍者(須附身分正反面影本一份)。

2、應徵之作品必須是華文、未曾發表之創作,且未輯印成書,翻譯不受理。


連絡

802高雄市苓雅區武嶺街61巷17號2樓【文學台灣基金會】

電話:07-7166464       傳真:07-7166475

電子郵件信箱:literarytaiwan@seed.net.tw

部落格:http://literarytaiwan.pixnet.net/blog



文史資料參考(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

部落格:http://taiwan-soldier.blogspot.com/



報名表、授權同意書(請見下列網址)

https://docs.google.com/file/d/12Q7aaC_hdpwH7hTIEZueGMqyj3b_ntWfL83-XTZrN2IEfjbJ618iaEVqSWqW/edit

Monday, September 24, 2012

十二年國教要強化台灣語文國民教育


[9/28記者會通知 敬請採訪]
 
 
十二年國教要強化台灣語文國民教育

主辦單位:台灣教師聯盟、還我台灣語文教育權聯盟、台灣南社
    點:台南市政府正門口(安平區永華路二段6)
    間:2012928日星期五下午330
    旨:要求台南市長賴清德和教育處長鄭邦鎮簽署
「落實台灣語文國民教育承諾書」

新聞聯絡人:台灣教師聯盟理事長  黃春益0939033954
            還我台灣語文教育權聯盟  蔣為文06-2387539

聲明稿:
  今年八月中旬在台南香格里拉所召開的全國教育處長聯席會議,台南市長賴清德對於十二年國教,台南沒有足夠的教育經費接手高中教育,砲轟中央;但是台南市身為古都,對教育內容更息息相關的台灣語文國民教育時數增加問題,我們卻未見到台南市長賴清德和教育處長鄭邦鎮就此發表意見,難道十二年國教的台灣語文國民教育時數增加,台南市政府是刻意忽略或選擇性視而不見嗎?台灣教師聯盟、還我台灣語文教育權聯盟和台灣南社在教師節這一天,針對因應十二年國教,就有關台南學子的台灣語文國民教育權發表如下聲明: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多樣性宣言及國際筆會的世界語言權宣言均呼籲各國政府須保障人民受母語教育的權利。台南市民也普遍希望國小母語課程每周上課時數從一節延伸為兩節,國中母語課程選修改必修。未料今年418日卻因為少數市議員林美燕、杜素吟、黃麗招、曾培雅和林燕祝等意識形態地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反對理由而未能堅持母語政策,我們深表遺憾。814日教育部國教司呂虹霖科員發布的新聞稿表示,國小語文學習領域(含母語、英語、華語)只要占總領域學習節數20%至30%即符合規定,是故國小母語每周上課時數從一節延伸為兩節合乎教育部法令之規定。至於師資不足問題,台南市政府有必要要求教授母語之老師必須比照現職英語老師通過認證才能教授,提升母語授教品質,不足師資可暫由2688方案通過母語認證之教學支援人員任教即可,並無師資不足問題,因此我們強烈要求台南市政府必須在20138月落實國小母語課程自一節增加為兩節,並請各國小校課發會妥善因應,及早規劃配套措施。

2.因應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未來國中生升學壓力會大為減輕,國中母語課程選修改必修可銜接國小母語教育。目前國中小所有科目皆九年一貫,唯獨母語課程沒有,在國中為選修,然實際走訪國中教育現場,只有少數國中有開設母語課程,大部分國中付之闕如,淪為選修成不修慘態。因應十二年國教,台南市政府當可秉地方自治管理權責,要求台南市國中生必修母語課程,落實母語九年一貫課程,是故我們要求台南市政府必須在20138月正式落實國中必修母語課程。

3.上述二項乃台灣國民基本教育權,如台南市政府未落實台灣優先、教育本土化精神,台灣教師聯盟、還我台灣語文教育權聯盟和台灣南社預告將在國際人權日1210日正告台南市民,抗議台南市政府剝奪台南學子台灣語文國民教育權,由最具台灣意識的台南市民針砭台南市府教育政策。

Monday, September 17, 2012

普魯普魯姆遊記

原文連結


年初利用假期到一個名為「普魯普魯姆」(Vulu-vulum)的小國旅行(以下稱「普國」),普國除了一些過度開發及工業化所造成的污染及破壞之外,基本上仍是很怡人的。

撇下景緻,這篇遊記打算專注在普國最特別的地方,諸位知道嗎?!在不到四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普國設立了好幾個語言區,在各個語言區裡,路標及招牌等公共標誌都是雙語的,各別語言區裡的行政用語、以及公私立學校的主要教學用語,就是該語言區的語言。

剛知道這件事的時候我驚訝莫名,剛好有個朋友就在普國的大學裡擔任教授,於是就著行程裡一起晚餐的機會,就此「答問」了起來。

「你們.....有幾個語言區呀?」

「喔,十幾個吧!」他望著菜單,好像這問題並不特別吸引他似的。

「十幾個!」我瞪大眼睛,吞了口口水。

我的語氣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抬起頭看了我一下,「是有十幾個,不過大小差很多唷,主要是兩個主要語言區,另外十幾個,幾乎都是南島語,南島語使用人口較少,劃出來的語言區也小,大致是以各原住民族自治區為基礎,再由其內部根據方言差,取幾個部落為範圍議定。」

「老兄,你們劃出語言區,採不同的行政用語及教學用語,不是麻煩又花錢嗎!?」這麼問並不奇怪,大多數台灣人認為語言一致好辦事。

這下換教授浮出驚訝的臉色了,那奇怪的眼神直視,好像我是舊石器時代的直立猿人似的:「呃.....我不是很懂你的意思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文化多樣性宣言』及『世界語言權宣言』都快二十年了,語言及文化資產是無價的不是嗎?」

他看我似懂非懂,於是又添上:「難道,搶救瀕危生物的人力物力及資金不值得嗎?或者,你覺得建立博物館,又鎮日施以溫溼度控制,加上專人管理,是燒錢的愚行?」

大概是我否認的動作太大太誇張,他笑了出來:「難不成,你們的人民,在學習語言的能力上天生有缺陷?」

聽他這麼說,我有點惱火,馬上應了一句:「當然不!台灣人是很聰明的!」

「喔!那就好。」教授說道,「在歐洲,同時會說三四種語言是很平常的事,歐盟每年投入超過十億歐元推動語言多樣性、翻譯、口譯、多語教育及瀕危語言復振呢。」

我一時不知道要回應什麼,就隨口拿話來搪塞:「不過,像普國這樣的做法很少見吧!」才說完,我就知道我說錯話了。

「怎麼會少見?四萬一千平方公里大的瑞士就有四個語言區;在印度,官方語言超過二十種;俄羅斯之下的各個加盟共和國,多使用其本身的語言;加拿大裡頭有英語區及使用法語的魁北克;連在中國的少數民族如圖博族,其基礎教育也都是以族群語言做為教學用語哩!」

我頓時默然,心中直怪台灣媒體的國際資訊稀少,讓我在外國人面前丟臉了。

「那麼,你們國家有哪些語言?」教授問。

「喔,有華語,還有台灣閩南語,客語,十幾種南島語.....」我回答得有點沒信心,不待他問,就先補充了:「不過,我們沒有設立語言區,行政用語及教學用語只使用華語,因為其他語言都比較...比較不那麼重要吧...

我說著說著,教授已經從包包裡抽出了平板,指頭在上頭滑呀滑的,看來是上網查資料了,突然,他大聲地說道:「閩南語呀!全球有7千萬使用人口,從中國、台灣到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等...是排名第21大的國際語言耶!客語也在56千種語言裡排名第30名唷!哇!台灣的南島語,還是世界南島語的寶庫及活化石耶!你們的語言一定很活躍吧?!有設立不同語言的專屬電視台吧?!既然閩南語及客語是國際語言,那,一定有很多文化產業的對外輸出囉!?......

他哇啦哇啦的說了一大堆,我卻沒辦法專心聽,只一味索盡枯腸,要構思一個比較好的答案,可以告訴這位朋友,何以台灣除了華語之外,其他語言都有傳承及存活的危機:台灣人是很聰明,也有些錢..........好像就是比人家少了點什麼.....

(註:Vulu-vulum是西拉雅語「天堂」的意思,在文中是個虛構的國家。)

Wednesday, September 05, 2012

高院判蔣為文贏黃春明定案

[新聞稿 敬請發布]
發稿單位:蔣為文副教授研究室
發稿日期:2012年9月5日
 
[台文版]
高院判蔣為文贏黃春明定案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語文測驗中心主任蔣為文tī舊年前往台南地方法院,就黃春明公開侮辱台灣母語人士這件代誌提出刑事自訴。台南地院一審判黃春明有罪m̄-koh ē-sái緩刑二年。M̄-koh,檢察官不服koh 替黃上訴。經高等法院台南分院重新審理,tī 9月5日重新判決,黃春明iáu是有罪m̄-koh hō͘伊免罰ê優待。

蔣為文表示,控告黃春明ê目的是beh「求是非」,毋是beh黃賠償金錢抑是hông掠去關。所pái,出庭ê時lóng主動kā法官提出願意hō͘黃春明緩刑ê機會。經過二pái審理,黃春明lóng hông判有罪,而且不得再上訴。這證明蔣為文當初以無言ê舉牌抗議是屬言論自由ê範圍,ah黃春明以chhoh kàn-kiāu ê言語kàn-kiāu別人是屬公然侮辱ê行為。

蔣為文指出,台灣母語創作者kap教育工作者長期以來lóng hō͘ hia中國派媒體kap黃春明這類ê作家汙名化、看輕kap侮辱。這pái ê判決是hō͘黃春明kap hit-koá獨尊中文ê文化霸權者tú-hó ê教訓。Ǹg-bāng hia ê人以這件案做教訓,m̄-thang koh 烏白phìⁿ-siùⁿ台灣語文作家及工作者。
 
[中文版]
高院判蔣為文勝黃春明定案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語文測驗中心主任蔣為文於去年前往台南地方法院,就黃春明公開侮辱台灣母語人士之一事提出刑事自訴。台南地院一審判黃春明有罪並得以緩刑二年。但,檢察官不服並代黃上訴。經高等法院台南分院重新審理,於9月5日重新判決,黃春明依然有罪但予以免罰之優待。

蔣為文表示,控告黃春明的目的在「求是非」,而非要黃賠償金錢或被抓去關。因此,出庭時均主動向法官提出願意給黃春明緩刑的機會。經過二次審理,黃春明均被判有罪,且不得再上訴。這證明蔣為文當初以無言的舉牌抗議係屬言論自由的範圍,而黃春明以粗暴的言語辱罵他人則屬公然侮辱的行為。

蔣為文指出,台灣母語創作者及教育工作者長期以來均被中國派媒體及黃春明之類作家汙名化、看輕與侮辱。這次的判決是給黃春明及那些獨尊中文的文化霸權者適當的教訓。希望那些人引以為鑑,勿再誣衊台灣語文作家及工作者。

Wednesday, August 22, 2012

為鄭邦鎮局長喝采!!!

照片說明: 南市教育局鄭邦鎮局長參加成大全民台語認證考試

這樣的官員,愛土地愛母語,公忙之餘,身體力行學習母語讀寫,我想,台灣大概找不太到第二個了....



【8/22新聞稿 敬請發布】

台語認證成績公布 南市教育局長達高標
新聞連絡:潘秀蓮小姐 06-2387539(國立成功大學台灣語文測驗中心)
官網:http://ctlt.twl.ncku.edu.tw/
電話:06-2387539
傳真:06-2755190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語文測驗中心於7月21日舉辦的「全民台語認證」,閱卷進度順利,提前於8月23日公布成績。非常支持台語認證的台南市教育局長鄭邦鎮此次也報考專業版科目,成績並且達到高級的標準。考生自23日起即可上網http://ctlt.twl.ncku.edu.tw/查詢成績,成績單將於8月底寄發。

全民台語認證考試已連續舉辦3年,考試科目包含「聽說讀寫」四科,此次台語能力級數達中高級以上(含)標準的考生佔38%,達高級(含)標準者則僅佔15%。目前擬到國小教台語至少須達到中高級。一般而言,語詞聽寫必須對台羅拼音相當熟練才能拿高分,而鄭邦鎮局長在該科分數表現上充分顯示其學習台語書寫的用心。

台灣語文測驗中心除了舉辦成人的台語認證考試之外,今年還特別針對國中小學生辦理「中小學生台語認證」,此次有不少中小學揪團報名參加,而成績達A級(80分以上者)佔42%。
成大台文中心主任蔣為文表示,目前國小每週僅一節本土語言課程,時數太少,凸顯教育機關未積極落實台灣語文教育。為了台灣本土語言的永續生存及發展,成大台文中心將繼續辦理台語認證,為搶救族語盡一份心力。下次考試預訂在明年寒假舉行,報名日期預定在今年11月份,敬請有意參加者留意報名資訊。

Thursday, August 16, 2012

蘇主席,您錯了!



對於媒體詢問有關馬總統處理釣魚台爭議是否做法失當一事,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表示:「釣魚台主權是台灣的。」對此,很遺憾地我要說:「蘇主席,您錯了!」

目前釣魚台的主權爭議,中國及日本兩造的根據,中方基本上是以古代輿圖或船隊派遺來主張主權,日本則指出1895年其內閣會議即已決議沖繩縣領有釣魚台,而二戰後,負責同盟國佔領的美國則在1972年將釣魚台與沖繩一併交還日本。無論是中方有理,還是日方有理,這些主權根據,都與台灣無涉!理由很簡單,因為台灣不是中國的,台灣也不是日本的,台灣根本沒必要去淌混水!

「台灣」與「釣魚台」的關連,只有在日治時期,釣魚台曾列入宜蘭廳管轄,而這也僅只是日本政府治下領土的行政區劃,日本在戰後放棄台灣,這可不代表台灣就可以把釣魚台一起帶著走!

在所有的論理中,最愚蠢的,則是宣稱「釣魚台」是「中華民國」的,並進而推論「釣魚台是『台灣』的」,如果這成個道理,難道我們也可以說:「江蘇在中華民國五五憲草中列為領土之一部份,江蘇是中華民國的,所以江蘇是『台灣』的」嗎?這像話嗎?

「釣魚台」不是「台灣」的,因為無論如何,「台灣主權」都不等於「中華民國主權」。

就算退而求其次為中華民國著想好了,民進黨也該派個人去調出中華民國内政部歷年來核可的行政區劃圖等資料,據說,在1970年代之前,釣魚台根本沒劃入中華民國彊域!

1970年代以來的「保釣運動」,從來就是在「中國民族主義」大纛下的潮流,試問「台灣人的台灣」,為何要一再隨「中國民族主義」亂舞?鼓動台灣介入釣魚台爭奪,根本就是併吞派的陰謀,想讓台灣當中國領土野心的馬前卒及砲灰!

這點,連國民黨立委林郁方都看清楚了,他在15日就指出:「釣魚台爭端迄今,中國從未派船實際支持保釣,「只會出張嘴」。」而台灣海巡署卻忙得很!(是在為誰忙?)

民進黨應該站出來,明明白白地向人民宣示:「關於釣魚台一事,是中國國民黨在愚弄你們,想讓我們的子弟兵當中國的砲灰!」而有鑑於釣魚台是台灣漁民的傳統漁場之一,重點應該是和日本談漁權,這才是台灣的核心利益!

Sunday, August 12, 2012

[台語卡通] 捐血面談

本片涉及成人議題,請審酌觀看。

Tuesday, July 31, 2012

有沒有「正確」的台語?


這篇文章,我想談談有關所謂「正確」的台語。

對語言有所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語言像個有機體,而有機體的特徵之一就是它不是恆常的,它是變動中的,據說身為有機體的我們,每隔幾年,身上的細胞就會全部換過一輪,從「物質」上來說,當細胞被換過一輪時,「我」就某種意義上來說,就不再是「我」了,也因此,如果「要」一個所謂「真正」的我,由於細胞的新陳代謝,由於這變動不居的現實,這樣的「要求」,似乎是不可能的。

基於同樣的原因,有些人對於語言純正主義(linguistic purism)者也就冷嘲熱諷,認為追求一個語言的「純正性」,只不過是建基於無厘頭的意識型態之上的幻想爾爾,語言本身不停地在變化著,即使其速度沒能快到我們可以察覺,但一旦以世代為單位時,前述的有機體特徵也就昭然若揭了,事實上,一旦一個語言不再有所變化,那往往就是那個語言滅亡之時。

於是,對語言純正主義的嘲諷,不免就帶出了另一個極端,這樣的想法宣稱:「關於語言,根本沒有所謂正不正確!」基於功能主義的論點,語言,只不過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其基礎不外乎「約定俗成」,一旦某個語言的使用者在某個用法上達成合意(顯然或默然),那個相對通行的用法就是所謂的「正確」,而這個相對的「正確」只是語言之河短暫的切片,它既不恆常,自然不具有什麼永久的權威性,抱持這個極端的人們,自然也就對於任何宣揚或堅持某個語言的「正確詞彙、語法、發音」者,嗤之以鼻。

固然我們無法排除世上之事的是非標準,有時候就是會落在某個極端上,不過,即使「語言純正主義」這個極端禁不起時間的考驗,也並不就代表另一個所謂「約定俗成」極端就可以站得住腳了。而筆者在這篇文章中所要質疑的,正是這種「現狀」就是合理的極端想法。

在這裡,我並不打算把這樣的說法打成十惡不赦,一如許多人把種族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歸咎於黑格爾把「現實」和「理性」之間進行強烈連結一樣,雖然,「現實」經常是「理性」(個體或群體)運作後的結果,但「理性」是有著不同層次的,單純地「把語言看成『約定俗成』的物事,認為追求『正確』的語言內涵毫無意義」,此一想法很有可能只不過是「理性」的某個層次,一旦我們再進一步去做思考,應該有理由不以此為自滿才是。

既然我們談的是「語言」,那麼,我們就把生成語法的大師Chomsky對語言研究的想法拿來做進一步的延伸吧!Chomsky認為,研究語言,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所謂「觀察的妥適性」(observatory adequacy),研究者一旦能察覺語言的某些/某個現象,也就具有這個層次的妥適性;其次是所謂的「描述的妥適性」(descriptive adequacy),研究者必需要能把所觀察的現象進行歸納、統整並做出明晰的描述,才能說是妥當地達到此一層次;一般而言,做學問做到這個地步,已經具有相當成果了,即便寫成論文,也很難說其不完整,不過,事實上,Chomsky認為那並不足夠,還有第三個層次,即所謂「解釋的妥適性」(explanatory adequacy)是必須加以追求的:在生成語法/形式句法的分析裡,研究者必須要把所歸納、統整的語言現象,做出現象之上、跨語言的深度解釋,若非如此,在Chomsky的想法裡,這就不是個完整的研究結果。

這樣的說法似乎有點抽象,讓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學過法語的人,大概都注意到法語的副詞位置,和英語有所不同,法語的副詞出現在動詞之後,英語的副詞則原則上在動詞之前,注意到副詞與動詞相對位置,可以說達成了「觀察的妥適性」,把副詞的位置做出歸納,「描述的妥適性」也具備了,但,如果要具有「解釋的妥適性」,則要如同Pollock1989年的著名論文中,對這差異提出現象之上的解釋。根據Pollock的假說,句法結構裡有著數個agreement的功能性位置(agreement指的像是主詞的人稱及單複數與動詞形態的連動等等),由於法語的動詞具有較強的agreement特性(strong feature),因此必須在語句構成前(送到語音部門發出前)就讓動詞移到較副詞為高的agreement功能位置進行性質查核,而英語的動詞所帶的agreement特性則較弱(weak feature),也因此沒有必要急於在語音形態中完成這個移位。相信許多人在看到這裡時,已經頭昏眼花了,沒關係,因為,上頭的概略說明,只是要呈現所謂「解釋的妥適性」要求的「現象之上、跨語言的深度解釋」大概的模樣而已,只要大家有個概念就可以了(對Pollock的分析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找論文來看囉:Pollock, Jean-Yves. 1989. Verb Movement, Universal Grammar,and the Structure of IP. Linguistic Inquiry 20:3

為什麼要扯這麼遠呢?Chomsky對於理論語言學研究的三個層次,與一開始談的「語言正確性」有什麼關係呢?有的,事實上我認為,如果我們把Chomsky這三個層次的妥適性,延伸做為我們看待任何「現象」的角度,我們的「理性」對於「現象」的作用,將可以更為深入,脫離皮毛的層次,有機會的話,更可以直指現象背後的核心。

其實,任何現象的背後,無不有其結構性的因素及脈絡存在,以不久前引起喧然大波的「文林宛都更案」,或是這幾天鬧得沸沸揚揚的「旺中案」(旺旺集團媒體併購案)為例,任何人都可以用短短一句「經濟活動」或「商業運作」就自以為已然道盡。在這種極端的「經濟/商業」角度裡,任何事物都有其價格,市場自然會透過價格決定供需,所以,都更案不外乎拆遷、重建、買賣、獲利及利益分配,旺中案也就是企業購併追求利潤極大化而已,什麼人與土地的情感啦,什麼居住權或居住正義啦,什麼媒體公器及言論自由啦,都是不存在的,因為,這些事件「不過只是」經濟活動、商業運作罷了,有什麼談不攏的,也必然是價格問題、利益分配,如此而已。

是嗎?仔細想想,上頭的理性運作層次,難道不「低」嗎?難道不是只是皮毛上頭的妄語嗎?就算做了「觀察」,恐怕連「描述」都有所不足,更別說「解釋」上妥不妥適了。

舉這樣的例子,其實就是想突顯出在「語言正確性」此一議題上,所謂「約定俗成」這個極端是如何的膚淺,短短四個字「約定俗成」,就想道盡語言變化背後原因的林林總總,並概括承受,其荒謬程度,只怕不輸於想用「商業運作、經濟活動」就把「文林宛都更案」及「旺中案」做出定論的可笑吧!

同理,如果我們真的以為經濟活動可以單純到「僅止於」經濟活動,完全排除「政治力」的干預,更不會危及國家安全及人權自由,那麼,台灣今天會陷入中國「以商逼政」、「以經促統」的人權困境與國安危機裡,也就不意外了。

今天,我會想借Chomsky的三個層次,引申為理性運作的提升,正是想指出這種「皮毛理性」的危險性。這種「皮毛理性」看似理性,聽似有理,但事實上正是最缺乏「人文素養」的低度理性產物。

或許有人會問道:「什麼是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不是指吟詩作對、附庸風雅的矯柔做態,「人文素養」在我看來,事實上就是面對一個「現象」時,能如同Chomsky在語言學研究上追求「解釋妥適性」一般,冀求進一步延伸,在「觀察」、「描述」現象之後,看到現象背後(現象之上)、現象之外(跨現象)的因素,並且對這超乎現象之上的解釋做出回應!!!

回到題目上來,試問,當我們面對「語言變化」的時候,如果只是「看見」變化、「接受」變化,卻不追究「變化」背後的因素是什麼,我們難道可以就此滿足嗎?我們「觀察」變化、「描述」變化,難道不該對「變化」背後的因素(解釋)做出回應?若非如此,學匠如我們,何以誆稱學者!

語言之所以變動,原因不外乎語言接觸、生理因素、社會因素等等,其中社會因素又包括了自願、非強迫的來源,以及具強迫性、結構性的政策、政經構成、教育及媒體運作,當我們看到一個語言發生變動時,我們難道不應就其背後的「因素」,針對「變動」做出不同的回應?

回顧歷史,台語在台灣特殊的時空背景下,其戰後的「變化」是有著結構性、強迫性的因素存在的,在日治時期,台語始終仍是台灣Holo族群的生活語言、商業語言、以及島上的共通語,在戰後,卻在挾「媒體」、「國民教育」的政策威勢下,從家庭、媒體及部份商業場域中消失,也丟喪了共通語的地位,要談到今日「台語」的語言變化(不管是詞彙、發音及語法),絕對不能「去脈絡」地以「約定俗成」一語帶過,因為,這樣的說法,就是前頭所說的「皮毛理性」,這種不論原因把所有「變化」都一律接受的作法,一如前頭所說的「低度理性」,是缺乏人文素養的產物!

身為動物,人對於食衣住行以外的資源喪失,總是較難投以關注,但文明的進展,關鍵就在於吃好穿暖之外的追求。今天,我們已經懂得關心一個物種的存亡、一座山的存續,甚至,想到一種傳統技藝的傳承,乃至一個文化、一個語言的未來(至少部份人啦...唉)。一個語法研究者,在看到台語經過數十年的國語政策以及媒體、教育的圍攻下,在走向衰亡之前,逐漸「華語化」,丟失其獨特的語法(參考一參考參考)、詞彙(例一按下去的例子)及發音(例子)時,實在很難淡然地以一句「約定俗成」帶過,就一如許多人沒辦法把「旺中案」看成單純的「商業行為」,我也很難把戰後台語的變化視為「自然過程」。

戰後,台語的變化有其結構性因素,政策、教育、媒體所塑成的「華語霸權」,正凌遲台語、客語及島上各種原住民語言,並造就一批批「說華語最流利的台語使用者」。目前的語言變化,既然不是「有機」的、「自然」的,而是中了非自然的毒素,屬於瀕死前的器質變化,那麼,力抗這些的「病癥」就絕不是出於極端「語言純正主義」的動機,對於這些「變態」的反對,反而有著「理性」的原因,有著「現象之上」的「人文素養」的追求,不是嗎?(笑)

那麼,試問,有沒有「『正確』的台語」呢?答案仍然是沒有的,因為台語從古至今都在變動中,流逝如水,哪一段能永恆?只不過,對於戰後以「暴力、違反人權」的「國語政策」所造成的台語變化,那樣的台語,抱歉,我有「道理」說它們絕對不正確!也無法接受!

套句導演戴立忍的話:「做這些事是不要讓世界改變我。」我也想說:「我不討厭華語,但厭惡華語霸權及其下畸型的台語,即使不能改變台語畸化及滅亡的命運,至少,可以讓自己不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