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見自由時報刊載余伯泉那篇停滯在「華語沙文」階段、但借「通用拼音」刺激本土意識的半調子文章,有感而發:
台灣地名 台灣「發」音
內政部計劃在年底前把全國地名統一以「通用拼音」標示,台北市府則表示為與國際接軌,將維持採用「漢語拼音」標注。
老實說,本人實在看不出,這兩造的差異有多大,又其與「國際接軌」的程度有幾何。
暫且不論「通用拼音」和「漢語拼音」兩者大同小異,再者,不管是內政部也好、台北市也罷,所在乎的只不過是用「不同的拼音系統」來譯寫台灣地名的「華語發音」罷了,按地名記錄及發音尊重在地現實,長久以來本為國際所普遍奉行,獨台灣政府拗蠻地以單一語音強行更改各地名稱,這種不尊重在地人民地名發音的霸權心態未改,只知執囿於「拼音系統」的選擇論爭,說來實在可笑至極,在本人看來,這只不過是改換凌辱台灣人民的工具罷了,對台灣人民的歷史及人文記憶的保存及復振,根本毫無實質意義可言,而兩相傾軋的結果,不過是浪費公帑而已!
新加坡政府儘管在語言政策上未能擺脫威權心理,但至少在地名上,還知道「與國際接軌」,這點
掌管中央、地方政務的官員、學者們,最愛把「國際觀」、「與國際接軌」掛在嘴上,他們出國的次數說來也不算太少,怎麼會把水準侷限在「選擇什麼系統」的層次上,卻看不到尊重在地居民地名發音的國際潮流,如此這般撒大錢改標示的結果,究其實也不過是「換個方式做錯」罷了,反覆思想,益覺其中思緒之幼稚可笑。
教育部早已通過並公佈原住民各族的羅馬字系統,台灣閩南語羅馬字系統也已公告實施,客語方面也已議決採行通用拼音,還請政府儘快與國際接軌,把「Chia-yi」(嘉義)早日正名為「Ka-gi」,阿美族的「大巴塱」直接正名為「Tafalong」,「Miau-li」(苗栗)正名為「Meu-lit」(尊重當地客家族群多數事實),「Shilin」(士林)正名為「Su-lim」,落實台灣尊重多元的目標及理想,也實實在在的「與國際趨勢接軌」,別再浪費公帑一錯再錯,也別再爭論不是重點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