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有一件事很可怕,因為你是社會學家,所以我冒然地揣測,我所面對的,是一種「知識社會學的社會決定論」(social determin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我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我發覺到,當我提出我的看法,並進一步說明我支持此一看法的資料及論證的時候,我似乎常常未得到「針對資料及論證」的正面回 應,反之,我的「資料和論證」被跳過,代之而來的,是您對這「資料和論證」背後「社會居處(social habitat)衍生之條件與因素」的回饋,我們之間理知的橋樑被忽略,我只是一個被分析的「整體意識型態」(total ideology)客體。
怎麼說呢?比如:
當我在最初的文中強調「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族群的根由」、「語言是極寶貴的資產」────結果你的回覆卻是──────>我(背後的動機是)以民族主義對抗民族主義,強調政治和民族主體性
當我在第一次回覆中提到台灣歷史上多國籍的事實,以及主流「中國史觀」可能的謬誤與認同問題────結果你的回覆卻是──────>我認為秦漢帝國和台灣人沒有什麼關係、但你認為其實許多古文化都或多或少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換句話說,當我明白地闡述語文及多元性的重要,我並沒有在語文的價值與多元性的必要上被回應,我只是被「分析」,進一步推論我是個極端民族主義份子,對語文的愛好來自政治的動機。
當我指出史實,說明台灣多元的文化及政治根源,並透過比較,試圖反思主流「中國史觀」的非理性,我的資料和論證再一次被跳過,背後動機被直接定位成「我忽視包括秦漢、埃及與兩河古文明源流對於當代生活的影響」。
在我的認知裡,這樣的思路傳統固然有著久遠的歷史,但絕對不屬於 critical rationalism 的範疇,這樣的論述,仔細想來,其實是基於對「理性」的懷疑,也因此,如此的討論是難有什麼結果的 Orz…
在這裡回應三點:
你說到:
「你 說練筆和舞台的高度是出自個人的目的..但是出一個聶魯達出一個 Paz對他們國家文化的傳布及對內整個民族文學的提升和發展有多大影響呢?我不以為這樣被化約做『個人的目的』可以清楚表達我的想法..至於傳承一個文化 對個人來說難道不是一個『個人的』目的嗎?照經濟學說法每個人都會尋求對自己有利的方法做事,在我看來不管選擇哪一條路都是行動者在其中獲得滿足感,這難 道不是個人的目的?更甚者我認為出一個李安能帶起的電影活絡,絕不是從事電影工作者喊了幾年能有的成果,但、是,後者對拍攝者以及電影工業仍是相當具意義 的。」
先問:聶魯達和 Octavio Paz的母語(我這裡指的是學者們定義的族群母語)是什麼?西班牙語不是嗎?如果你要舉例,應該要舉智利或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民,使用西班牙文創作的例子,比較符合我們討論的題旨吧...
至於你提到「經濟學」當中「自利」的假設,真不好意思~我是財務金融系畢業的,有修過「經濟學概論」、「個體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呀~(XD 呵~歷史不是我的本科啦~)經濟學做為一門研究「決定」的社會科學,那個「自利」的假設及「效用」的分析,和實際世界裡的「私益」或「公益」可是在完全 不同的層次上的喲~
實際世界裡,用金錢、名聲等等做為具象的「利益/付出」,被化約成為類似「滿足感」的「效用 (utility)」,而經濟學「自利」的假設是在經過化約後的這個層次,十分別異於我原來所指的『個人的』/『公共的』的這個實務層次,千萬不要搞混了 唷~不然經濟學就變得很令人迷糊了,不是嗎?
尤其千萬不要把經濟學的「自利」拿來做「規範性意涵」使用,這種層次的錯置,最後只會讓「侵略者 vs. 被侵略者」、「破壞者 vs. 保護者」、「害人者 vs. 救人者」全部被統屬於「自利」的框架內,如此一來,除了「比拳頭」的道德實證主義以外,這個世界大概什麼也不會剩下了。
我昨天才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名叫陳彥升的頂尖火箭科學家的故事,他放棄在美國一千兩百萬台幣的年薪,接受微薄的薪水和研究經費,回台灣的太空中心擔任計劃主持人,你說他「自不自利」? ^^” 在回答之前,不要忘記先說清楚是在哪個層次上喲~
之前CNN還報導了兩個生物學者,甘願放棄安逸的生活到世界各地救援瀕危的蛙類,因為他們認為蛙類品種的消滅,會對生態體系造成嚴重的破壞,你說他們「自不自利」?一樣,不要忘了層次的判定哩~
你說到:
「恩 還有阿..現在政黨的鬥爭活絡..往好的方面看是民主的發展..但 是造成台灣社會的疲乏也是事實..在這樣的情勢下我想不管族群、國族、民族主義千百個人就有千百種定義..如果不去談民族不去談種族..而是深根尊重深根 對每一個人的了解..而了解和尊重必須建構在分享部份相同文化才可能..那麼在我犬儒的想法中..我是寧願保住這塊土地上每個人能和諧的生存的和平和 愛..喪失所謂傳統文化...我是說如果在全球化浪潮下還有所謂的"傳統"文化的話..這點一定會被人批評為不重視傳統和自己的文化..但活著的是現在的 人..我們應該先做的是整個台灣各文化的互相了解體諒..再去談差異..不然任何的激動只會被另一派的人批為政治意圖..結果我們要互相尊重差異..卻造 成更深的誤解和仇恨」
個人簡單的理解是:「你認為只有不去談多元性、不去看差異,才會有和諧、和平和愛,也因此,傳統文化可以為和諧而被奠祭也在所不惜。」
我不知道這樣的看法有什麼根據,當今世界上最和諧而富足的社會,往往是最尊重多元精神的,美國的族群、宗教及思想百花齊放;瑞士有五種官方語言及不同族 群,被認為是歐洲的天堂;從來壓抑多元、迫害異端才是暴力的源頭(宗教法庭、禁書審查、焚書坑儒),我想說:「和諧呀~和諧~多少壓迫假汝之名而行!」
什麼是和平與愛呢?是柏拉圖理想中的那個「階級嚴明、沒有變動」的部落式集體社會嗎?那裡的確十分地「和諧、和平」,但我不相信有多少人真的想生活在那種社會裡。
你說:
「我想說的是我認同我是台灣人..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有共同的記憶和文 化..我認同我是中國人因為我信仰儒家老子..甚至我要可以說我幾十 代以前有歐洲祖先..所以我看文藝復興的畫迷..誰能確定..就連我也不知道..這樣唯心嗎..認同不就是這麼一回事..若要再扯遠甚至還有證據顯示幾 十萬年前我們同出於非洲...於是我們可以罵教育改變了我們..但哪一種教育不是如此..再犬儒一點就乾脆說其實這是權力問題..有權者有力改變整個社 會..是歷史的常態不必過度認真..我還是想強調..當下活著的人最重要..因為認同而戰爭我是絕對反對的..和平共處才是可以生活的世界..弔詭的 是..我相信當和平共處大家不爭發言和認同論述時..反而會心平氣和的接受每個文化的差異。」
我記得你在上一段才說「寧可求其和諧,犧牲自身文化」,可是這有點像是個詭論耶~誰沒有自身信仰或承續的文化源流,當我們要求別人放下,會不會是自己緊抓著不放。(你說:「我認同我是中國人因為我信仰儒家老子」)
不要誤會我反對儒家和老子 ^^ 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新加坡人也讀儒家和老子,歷史及文化現實,明白指出這是一種跨國的偉大文化思想,但如果想把這一切單純說成「有權者有力改變整個 社會..是歷史的常態不必過度認真」,那是不是要把「是非對錯」、「實益以外的價值」都拋開,回到遵循叢林法則的強凌弱、眾凌寡的時代去?
(插一句話:我認同我是希臘人因為我信仰蘇格拉底 XD)
我沒有讀過傅柯的東西,我猜想你所謂「權力」的論點是來自他的著述?無論如何,我只是不贊同把「權力」、「和諧」架構在「理性」、「自由」、「人性的尊 嚴」之上,這是一種返回「集體社會」的非理性思想,是受惠於先祖數千年學習奮鬥,而得以生活在「開放社會」當中的我們,一種不負責任的侈言!
人們之所以彼此爭鬥,從來不是因為彼此之間的差異,而是因為一方想要壓制另一方的差異,或攫取另一方的利益;倡言差異、彼此欣賞的社會明明存在,何以我們甘於退化,把走上大道可以獲致的境界,用踐踏人性、壓制多元的方式來僅僅求全?
Thursday, August 17, 2006
Wednesday, August 16, 2006
接續《 給○○老師的一些話》:回覆一個朋友的疑問
那些恭維話也是真心的,沒有道理因言廢人,即使我不同意○○的一些看法,但這當然不構成我要去否定他的詩才等其他部份。(事實上我很羨慕他的詩才)
我相信 critical rationalism,所以我擁護○○有表達這些意見的權利,我也贊成你說「○○說那番話我還蠻同意的呢」、「營隊中有一個人願意挺出來說不同於大家的 看法的另一種觀點」,基於對一件事的理性態度,我抱持著「我可能錯,你可能對,但經過一番努力,我們可以更靠近真理」的想法。
你提到「很多作家被迫使用英語寫作增加能見度和練筆恐怕也是如此,不能自限於地方語言的寫作,寫作才有辦法在寬闊的舞台上練得更高吧..」
這個想法的目的是:「增加能見度和練筆,使得寫作在寬闊的舞台上練得更高。」
這個目的當然很好,也可以進一步看出其動機是「個人的」,說穿了就是為了本身作品的「能見度」和「舞台的高度」,而我主張以母語寫作的目的,則是願意犧牲 當下作品的「能見度」和「舞台的高度」,因為還有另一個我個人認為更崇高的動機:「語言是人類最寶貴的資產之一」、「語言及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學最寶貴的資 產之一」,我想你可能漏看了這些段落 ^^
我總覺得,人不是順勢及適應的哺乳動物而已,如果我們只是屈從於我們的客觀環境,那麼我們應該還和老祖宗一樣,繼續活在洞穴當中茹毛飲血吧~何必追求自由呢?就在部落中各安其位,吃喝生死,任憑宰割,一點反抗的力氣都不必花的呀~
我和你一樣,台語也不流利,我的成長記憶和文化也都以華語為主,但我並不贊同你說:「使用較不熟的語言書寫文章,就失去了民族主義強調的保存文化和傳統的意義。」
首先,我在全文中,都沒有擁護「民族主義」的意思,我想是我文章寫太長,導致漏讀了,我始終強調的,是我反對○○用不存在的血統觀念,來否定不同族群母語 存在的必要性,我始終說的是:英、法、德可說在血統上沒有太大差異,是語言造就並承載不同的文化資產,我們要珍惜自己的母語,因為沒有了母語,我們的族群文化就會消逝,我們就是任憑一座博物館被炸彈摧毀。
而很難理解的是,保存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你竟然說是「以民族主義對抗民族主義,冤冤相報何時了 @@"」,這樣的理路,就好比說 我家遭了強盜,被偷走了大半的財物,而且強盜還每月上門來勒索,眼看我就要一窮二白,於是我決定要努力工作賺錢,並想辦法拒絕強盜,讓自己回到原來的財產水 位,結果被說成「以暴制暴,冤冤相報何時了 .... Orz」
傷腦袋,沒有人要毀壞華語,只有人想主張救救瀕危的母語,結果卻得來一張暴力的標籤?
但你說:「使用較不熟的語言書寫文章,就失去了民族主義強調的保存文化和傳統的意義了吧」,仍舊使我十分驚訝的,倒不是你提到我未在文中擁護的「民族主義」,而是你認為「使用較不熟的語言書寫文章,會失去保存文化和傳統的意義。」我想我用兩個例子來說明好了。
十四世紀初,歐洲只有拉丁文做為正式書面語,不過 但丁 卻使用自己的義大利母語創作《神曲》,身為當時的歐洲知識分子,用來受教育、行撰述、做論理的文字,就是拉丁文,一如我們現在華語的地位,母語只是家中的會話 工具,沒有通行的文字,但丁 如果用拉丁文創作,一定比義大利語熟練太多了,但他卻使用在書寫上較不熟的母語創作,還被 時人 笑他笨,說根本沒有人看得懂,結果呢?
結果是因著但丁、佩脫拉克等知識分子使用不熟的母語創作,打破了拉丁語的專制,當文藝復興風起雲湧之際,保存、甚至開展了義大利的文化和傳統。
當 1949 年以色列復國的時候,以色列人的母語-希伯來文 早就名存實亡,只留在古老的宗教經典裡,僅有極少數的以色列人能說、讀、寫「希伯來文」,你 想想,如果不是以色列堅持使用希伯來文做為官方語文,並積極復育,今天以色列的傳統文化還會「活著」保存下來嗎?
從歷史來看,明明是「使用不熟的母語」的行動保存了可貴的文化和傳統,怎麼會說「使用較不熟的語言書寫文章,就失去了民族主義強調的保存文化和傳統的意義」呢?此話從何說起呀?
最後你說到「所以站在保存自己的文化這點上看,我相當贊成有一群人為河洛文學奮鬥,以自己語言寫自己的生命..那一定是深刻的,但是若扯多了扯到政治和民族主體性這層,我想就大可不必也扯不完,○○在當時提這樣台灣人書寫台灣文學的說法,恐怕也有一些提醒的目的...。」
我想還是因為誤漏了才有這樣的解讀,如果不憚煩,儘可回去看看我寫的意思,我從頭到尾沒有涉及「政治」和「民族主體性」,我甚至還說我認識一個家住福建的 朋友也在從事 Holo 母語文 學;○○的錯,在於他用「錯誤的資料與論證」來反對母語寫作,更何況我前面提過:「求生存卻被批成以暴制暴」,我不了解○○這樣的提醒,其意義為何。
最後再提一個有趣的史觀,來回應你說的:「那如果扯到國民黨的洗腦教育的話,那反對者也有理由用同樣的邏輯辯駁一兩百年前大家也都同為中國人之類的。」
你真的相信這種「反對者的邏輯」嗎 ^^"
一百年前,台灣人是日本人;一百五十年前,台灣人多數是大清帝國人;17世紀末葉,住在西部的多數台灣人,則在東寧王國治下;四百年前,台南一帶的台灣人 是荷蘭人,北部的台灣人則是西班牙人;而久遠久遠直到二百年前左右,更有許多台灣人並不隸屬於任何國家,他們過著傳統的部落生活。
◎◎,想一想下面的問題唷~
創建 亞歷山大帝國 的 古馬其頓,其遺址在今天的希臘北部,請問亞歷山大帝國是「希臘」歷史的一部份嗎?希臘可以說他們就是亞歷山大帝國的繼承者嗎?
巴比倫帝國 盛極一時,而 巴比倫遺址 就在今天的 巴格達 城外,請問:伊拉克 可不可以說:伊拉克是巴比倫帝國的繼承者,伊拉克的歷史有四千年呢?
誰都知道羅馬帝國起源於羅馬城邦,最後成為環地中海的大帝國,請問,如果今天的義大利人說:我們就是羅馬帝國人,我們義大利國繼承了羅馬帝國的歷史,我們要恢復羅馬帝國的榮光和領土,你會不會覺得很好笑?
一如前面的邏輯,當中國人說:我們中國歷史悠久,從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 一脈相傳。。。你不覺得怪怪的嗎?
什麼是中國?
如果「伊拉克」不是「巴比倫帝國」
如果「希臘」不是「亞歷山大帝國」
如果「義大利」不是「羅馬帝國」
那麼,為什麼今天的中國,可以同時是「商國」「周國」「秦帝國」「漢帝國」「晉帝國」「隋帝國」「唐帝國」「宋帝國」「元帝國」「明帝國」和「清帝國」呢???
我還沒提到:元帝國 和 清帝國 甚至不是「所謂」漢人建立的國家哩~
我們都習於被課本無條件餵食,但其中史觀是不是大有問題,難道不值得進一步反思???
=======
【補充】
一百多年前,台灣人是大清帝國人,被今天所習見的中國史觀,認定是「中國人」,不過這樣的說法,可能隱含了對「語文事實」的誤認:
不要說一百多年前了,在五十多年前,台灣島上,幾乎找不到會說今天這「華語」的人呀~
即使是今日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多數地區及人口(尤其是城市以外),也還是使用著自己的母語的,和 ○○ 一樣抱持著「漢一體」的錯謬認知的人,往往不知道「漢」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語言的組合,只可惜這多元的美麗,被有意的蹧蹋、無知地踐踏了。
我相信 critical rationalism,所以我擁護○○有表達這些意見的權利,我也贊成你說「○○說那番話我還蠻同意的呢」、「營隊中有一個人願意挺出來說不同於大家的 看法的另一種觀點」,基於對一件事的理性態度,我抱持著「我可能錯,你可能對,但經過一番努力,我們可以更靠近真理」的想法。
你提到「很多作家被迫使用英語寫作增加能見度和練筆恐怕也是如此,不能自限於地方語言的寫作,寫作才有辦法在寬闊的舞台上練得更高吧..」
這個想法的目的是:「增加能見度和練筆,使得寫作在寬闊的舞台上練得更高。」
這個目的當然很好,也可以進一步看出其動機是「個人的」,說穿了就是為了本身作品的「能見度」和「舞台的高度」,而我主張以母語寫作的目的,則是願意犧牲 當下作品的「能見度」和「舞台的高度」,因為還有另一個我個人認為更崇高的動機:「語言是人類最寶貴的資產之一」、「語言及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學最寶貴的資 產之一」,我想你可能漏看了這些段落 ^^
我總覺得,人不是順勢及適應的哺乳動物而已,如果我們只是屈從於我們的客觀環境,那麼我們應該還和老祖宗一樣,繼續活在洞穴當中茹毛飲血吧~何必追求自由呢?就在部落中各安其位,吃喝生死,任憑宰割,一點反抗的力氣都不必花的呀~
我和你一樣,台語也不流利,我的成長記憶和文化也都以華語為主,但我並不贊同你說:「使用較不熟的語言書寫文章,就失去了民族主義強調的保存文化和傳統的意義。」
首先,我在全文中,都沒有擁護「民族主義」的意思,我想是我文章寫太長,導致漏讀了,我始終強調的,是我反對○○用不存在的血統觀念,來否定不同族群母語 存在的必要性,我始終說的是:英、法、德可說在血統上沒有太大差異,是語言造就並承載不同的文化資產,我們要珍惜自己的母語,因為沒有了母語,我們的族群文化就會消逝,我們就是任憑一座博物館被炸彈摧毀。
而很難理解的是,保存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你竟然說是「以民族主義對抗民族主義,冤冤相報何時了 @@"」,這樣的理路,就好比說 我家遭了強盜,被偷走了大半的財物,而且強盜還每月上門來勒索,眼看我就要一窮二白,於是我決定要努力工作賺錢,並想辦法拒絕強盜,讓自己回到原來的財產水 位,結果被說成「以暴制暴,冤冤相報何時了 .... Orz」
傷腦袋,沒有人要毀壞華語,只有人想主張救救瀕危的母語,結果卻得來一張暴力的標籤?
但你說:「使用較不熟的語言書寫文章,就失去了民族主義強調的保存文化和傳統的意義了吧」,仍舊使我十分驚訝的,倒不是你提到我未在文中擁護的「民族主義」,而是你認為「使用較不熟的語言書寫文章,會失去保存文化和傳統的意義。」我想我用兩個例子來說明好了。
十四世紀初,歐洲只有拉丁文做為正式書面語,不過 但丁 卻使用自己的義大利母語創作《神曲》,身為當時的歐洲知識分子,用來受教育、行撰述、做論理的文字,就是拉丁文,一如我們現在華語的地位,母語只是家中的會話 工具,沒有通行的文字,但丁 如果用拉丁文創作,一定比義大利語熟練太多了,但他卻使用在書寫上較不熟的母語創作,還被 時人 笑他笨,說根本沒有人看得懂,結果呢?
結果是因著但丁、佩脫拉克等知識分子使用不熟的母語創作,打破了拉丁語的專制,當文藝復興風起雲湧之際,保存、甚至開展了義大利的文化和傳統。
當 1949 年以色列復國的時候,以色列人的母語-希伯來文 早就名存實亡,只留在古老的宗教經典裡,僅有極少數的以色列人能說、讀、寫「希伯來文」,你 想想,如果不是以色列堅持使用希伯來文做為官方語文,並積極復育,今天以色列的傳統文化還會「活著」保存下來嗎?
從歷史來看,明明是「使用不熟的母語」的行動保存了可貴的文化和傳統,怎麼會說「使用較不熟的語言書寫文章,就失去了民族主義強調的保存文化和傳統的意義」呢?此話從何說起呀?
最後你說到「所以站在保存自己的文化這點上看,我相當贊成有一群人為河洛文學奮鬥,以自己語言寫自己的生命..那一定是深刻的,但是若扯多了扯到政治和民族主體性這層,我想就大可不必也扯不完,○○在當時提這樣台灣人書寫台灣文學的說法,恐怕也有一些提醒的目的...。」
我想還是因為誤漏了才有這樣的解讀,如果不憚煩,儘可回去看看我寫的意思,我從頭到尾沒有涉及「政治」和「民族主體性」,我甚至還說我認識一個家住福建的 朋友也在從事 Holo 母語文 學;○○的錯,在於他用「錯誤的資料與論證」來反對母語寫作,更何況我前面提過:「求生存卻被批成以暴制暴」,我不了解○○這樣的提醒,其意義為何。
最後再提一個有趣的史觀,來回應你說的:「那如果扯到國民黨的洗腦教育的話,那反對者也有理由用同樣的邏輯辯駁一兩百年前大家也都同為中國人之類的。」
你真的相信這種「反對者的邏輯」嗎 ^^"
一百年前,台灣人是日本人;一百五十年前,台灣人多數是大清帝國人;17世紀末葉,住在西部的多數台灣人,則在東寧王國治下;四百年前,台南一帶的台灣人 是荷蘭人,北部的台灣人則是西班牙人;而久遠久遠直到二百年前左右,更有許多台灣人並不隸屬於任何國家,他們過著傳統的部落生活。
◎◎,想一想下面的問題唷~
創建 亞歷山大帝國 的 古馬其頓,其遺址在今天的希臘北部,請問亞歷山大帝國是「希臘」歷史的一部份嗎?希臘可以說他們就是亞歷山大帝國的繼承者嗎?
巴比倫帝國 盛極一時,而 巴比倫遺址 就在今天的 巴格達 城外,請問:伊拉克 可不可以說:伊拉克是巴比倫帝國的繼承者,伊拉克的歷史有四千年呢?
誰都知道羅馬帝國起源於羅馬城邦,最後成為環地中海的大帝國,請問,如果今天的義大利人說:我們就是羅馬帝國人,我們義大利國繼承了羅馬帝國的歷史,我們要恢復羅馬帝國的榮光和領土,你會不會覺得很好笑?
一如前面的邏輯,當中國人說:我們中國歷史悠久,從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 一脈相傳。。。你不覺得怪怪的嗎?
什麼是中國?
如果「伊拉克」不是「巴比倫帝國」
如果「希臘」不是「亞歷山大帝國」
如果「義大利」不是「羅馬帝國」
那麼,為什麼今天的中國,可以同時是「商國」「周國」「秦帝國」「漢帝國」「晉帝國」「隋帝國」「唐帝國」「宋帝國」「元帝國」「明帝國」和「清帝國」呢???
我還沒提到:元帝國 和 清帝國 甚至不是「所謂」漢人建立的國家哩~
我們都習於被課本無條件餵食,但其中史觀是不是大有問題,難道不值得進一步反思???
=======
【補充】
一百多年前,台灣人是大清帝國人,被今天所習見的中國史觀,認定是「中國人」,不過這樣的說法,可能隱含了對「語文事實」的誤認:
不要說一百多年前了,在五十多年前,台灣島上,幾乎找不到會說今天這「華語」的人呀~
即使是今日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多數地區及人口(尤其是城市以外),也還是使用著自己的母語的,和 ○○ 一樣抱持著「漢一體」的錯謬認知的人,往往不知道「漢」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語言的組合,只可惜這多元的美麗,被有意的蹧蹋、無知地踐踏了。
Monday, August 14, 2006
給○○老師的一些話
您好,
28屆鹽分地帶文學營已經閉幕幾天了,想來相關主要的工作應已暫告段落,十分感謝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支援的同工,以及協助的台文系同學。
營隊雖已結束,但心中始終有未盡的話,不知是否可以勞請貴主辦單位轉給○○及駐營作家呢?
在最後一天的末堂課,○○老師藉著第三世界詩人、以及○○老師本人的詩作,讓我深深為其繽紛、異色的詩朵讚嘆,○老師的才氣以及用心,個人極為感佩,也非常謝謝他。
倒是有一些話當時想和○○老師當堂討論的,緣於授課內容豐富、時間有限,而未能如願,故不揣修書放言,還請寬諒。
○老師提及台灣族群分類,認為所謂四大族群「Holo、客家、原住民、新住民」的說法不當,應該只有「漢人」和「不同原住民族群」的區別。
對於「不同原住民族群」的看法,在下完全贊同,不同原住民族之間文化及語言雖同屬南島,但畢竟各具殊勝,若總括一群,的確輕率,但對於所謂「漢人」同為一類的說法,在下認為恐怕只是另一種謬見。
所謂「漢人」,實非「人類學」上的人種名稱,只要稍事查閱相關資訊,配合歷史資料,當可發見「漢人」本身做為「一個族群」的分類,根本是「政治」性的工具。
就人種而言,根本沒有所謂「純種漢人」這種物事的,姑且不論中國商代尚且視周人為外族,春秋戰國西秦和南楚原本也非中原血統,經過二千年的族群遷徙混雜、 所謂五胡亂華、衣冠流渡,今天長江以南的居民先祖仍以秦漢就原住的百越為主,當代人種實地研究的結果,發現長江以北共質性還高,長江以南的人種差異性極 大,如果要說清楚「什麼是漢人」,「血統」絕對是個愚蠢的切點。
那麼是文化嗎?所謂「漢」,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漢字」和「儒家」了吧?但「漢字或儒家文化圈」並不囿於中國和台灣,日本、韓國、越南等等亞洲國家都在其 中,以中國一般平民百姓而言,兩千多年來的生活憑藉,其實是當地的 vernacular,「漢字」長久以來其實是專屬統治階級及其從屬知識分子的工具,與一般百姓幾乎渺不相涉,把今天所謂「 Great China」以外地區摒除在「漢人」之外,卻把近幾十年才和「漢字」、「儒家」接上線的民人納入,除了「政治」以外,還會有更好的理由嗎?
那麼我怎麼想呢?Holo、客家、新住民難道只是把一群雜燴再做無意義的分類而已嗎?
不,○老師,我要說您錯了!會陷在這種「漢沙文」、「政治目的」的漩渦裡,終至難以辨明的情況,其實正是因為您忽略了,人類六千年來歷史的變遷,「血統」和「政治」早已不再是「文化」和「認同」的主要載體,「語言」才是!
十九世紀後,除了極端的種族主義者還在爭論虛幻的「民族自然疆界」,實際上,政治實體早已和「種族/民族」分道揚鑣,一般認知上的單一民族,如: Anglo-saxon 至少分為 5 國,可說見怪不怪,而「多民族國家」也不再稀奇,但老師您可知道,您心目中許多「族群的分類」、「文化的源流」,其實根本是長遠以來「語言」的區隔,而非 「血統」所致由嗎?
有人會說沒有「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這三種「族群」差異嗎?撇開大不列顛島上的 Celtic 等等原住民族,老師可知道,「Anglo-saxon/英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在血緣上根本都同屬「日爾曼人」,他們的差異,根本不在於「血 統」上的差別,而在於他們的「語言」歧異,以及構築於他們各別「語言」之上的「文化」發展嗎?
一般認為從大不列顛開枝散葉的 Anglo 和 Saxon ,最早原本就是西遷的日爾曼部族,他們佔領大不列顛,成為當地的主人,在當地繁衍,後來征服英國的「征服者威廉」,他和從人則來自今天法國的諾曼第,他們 的出身是北歐的維京人,也還是日爾曼人的表親,因為長期襲擾法蘭西,後來法蘭西割諾曼第與其求和,之後才又西渡去佔領英國。
法國人呢?從語言上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法語是拉丁語系,德語是條頓語,兩群使用者怎麼可能有所牽扯,其實只要老師去翻翻世界史/歐洲史,就會發現這不過是羅馬帝國擴張的遺跡。
法國在羅馬帝國時代,是所謂的高盧行省,因此當地居民被深深地羅馬化,連語言也被拉丁化,而今日德國一帶在羅馬帝國時還是所謂「蠻族」之地,沒有被羅馬文化及語言淘洗,因此保留了自己的語言。
在羅馬帝國滅亡後,橫跨今天法、德的查理曼帝國,正好說明了這兩地同屬日爾曼部族的事況,是查理曼大帝死後的分割,才讓兩地在不同語言傳統下分別發展,造成今天的「法」、「德」懸殊,否則單以「血統」而論,英、德、法都是日爾曼人之後,種族有何太大的不同呢?
東扯西扯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讓老師知道,當老師因著「文學的共通性」,在課堂上倡言「漢人本一家」、「用華語寫作也是福佬文學」的時候,其實正是忽略了前 面這些重要的歷史轉折,「雜種而政治化的漢人認同」、「日爾曼人的不同文化分支」,正說明了「語言」的重要性,沒有「英語」就沒有「英國人」和「英格蘭文 化」;沒有「法語」就沒有「法國人」和「法蘭西文化」,沒有「德語」,則「德國人」和「德意志文化」又將焉附?如果我們妄想忽略「語言」本身的承載及根 源,那麼我們只好等著把「文化」和「認同」連根拔起、一盡摧毀。
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語言學,已故的Kenneth Hale說的好,他說:「當你失去一種語言,你就失去了一種文化、智慧寶藏、藝術品,這就好像對著一座博物館丟下炸彈一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三年的一份報告「語言的生命力與瀕危情形」(Language Vitality and endangerment)中就總結了為什麼人們該關心語言的滅失,報告中說:「每 一種語言的滅絕都會造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歷史及生態知識無可挽回的損 失,每一種語言都是一種人類對這個世界經驗的獨特表達‧‧‧每當一個語言死去,我們就少了一種可以理解人類語言、人類史前史以及維護這個世界多樣生態體系 結構及作用模式的證據。而最重要的是,這些消失語言的使用者,將會經驗到他們語言的滅亡,也就是他們原初種族及文化認同的滅亡。」
換句話說,當我們因著「文學所共有的精神、共通性」,而想把「語言差異」從文學中拿去,我們不但不會有「福佬文學」,我們也不會再有「俄國文學」、「英國 文學」、「法國文學」,當「語言」這個根源被抹去了,各地域/族群的文學只會看來「蒼白而沒有特色」,除了空泛的「文學精神」以外,文學世界將因為「語言 以及其背後豐富文化與傳統」的流失,變成一個單音,而不再是現在高低交錯、厚薄相替、豐富多彩的美麗交響曲。
○老師在課堂中,偶爾會略帶譏刺地暗示「強調 Holo 語創作」是狹隘的,並且不要強調語文使用的堅持才是開闊的,我想這正是出於對世界文化、族群源流、以及語言本身重要性,與多元化精神的嚴重誤解。
切不要以為我是個偏狹的國族主義著,我也認識住在海峽彼端,出身中國福建省龍海縣,同樣為 Holo 文學努力的朋友,我只是希望,不要再有人說出「語言只不過是溝通的工具」,更不希望聽到所謂「語言本身在文學上並不重要」的說法,沒有不同的「語言」就沒 有不同的「文化」,而漠視自己的母語,無疑是自願加入當今語言一元化惡劣趨勢的消極兇手。
當「漢人」一詞內涵是如此虛幻,當英、法、德不論血統,而以語文做為其認同,開出不同的文化/文學花朵,那麼我想不出有什麼理由想把語言各異的「福佬」和「客家」再和成一團,硬要說是「同屬一個族群」,宣揚「單一」的囈聲?進而漠視母語復振的重要性?
課堂上得知○老師才華深湛,一向自學而不願與問,但世界史及語言方面的知識究竟重要而且有趣,在此恭請○老師不妨與讀。
冒犯之處,還請見諒。
祝 平安 愉快
○○○ 敬上
28屆鹽分地帶文學營已經閉幕幾天了,想來相關主要的工作應已暫告段落,十分感謝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支援的同工,以及協助的台文系同學。
營隊雖已結束,但心中始終有未盡的話,不知是否可以勞請貴主辦單位轉給○○及駐營作家呢?
在最後一天的末堂課,○○老師藉著第三世界詩人、以及○○老師本人的詩作,讓我深深為其繽紛、異色的詩朵讚嘆,○老師的才氣以及用心,個人極為感佩,也非常謝謝他。
倒是有一些話當時想和○○老師當堂討論的,緣於授課內容豐富、時間有限,而未能如願,故不揣修書放言,還請寬諒。
○老師提及台灣族群分類,認為所謂四大族群「Holo、客家、原住民、新住民」的說法不當,應該只有「漢人」和「不同原住民族群」的區別。
對於「不同原住民族群」的看法,在下完全贊同,不同原住民族之間文化及語言雖同屬南島,但畢竟各具殊勝,若總括一群,的確輕率,但對於所謂「漢人」同為一類的說法,在下認為恐怕只是另一種謬見。
所謂「漢人」,實非「人類學」上的人種名稱,只要稍事查閱相關資訊,配合歷史資料,當可發見「漢人」本身做為「一個族群」的分類,根本是「政治」性的工具。
就人種而言,根本沒有所謂「純種漢人」這種物事的,姑且不論中國商代尚且視周人為外族,春秋戰國西秦和南楚原本也非中原血統,經過二千年的族群遷徙混雜、 所謂五胡亂華、衣冠流渡,今天長江以南的居民先祖仍以秦漢就原住的百越為主,當代人種實地研究的結果,發現長江以北共質性還高,長江以南的人種差異性極 大,如果要說清楚「什麼是漢人」,「血統」絕對是個愚蠢的切點。
那麼是文化嗎?所謂「漢」,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漢字」和「儒家」了吧?但「漢字或儒家文化圈」並不囿於中國和台灣,日本、韓國、越南等等亞洲國家都在其 中,以中國一般平民百姓而言,兩千多年來的生活憑藉,其實是當地的 vernacular,「漢字」長久以來其實是專屬統治階級及其從屬知識分子的工具,與一般百姓幾乎渺不相涉,把今天所謂「 Great China」以外地區摒除在「漢人」之外,卻把近幾十年才和「漢字」、「儒家」接上線的民人納入,除了「政治」以外,還會有更好的理由嗎?
那麼我怎麼想呢?Holo、客家、新住民難道只是把一群雜燴再做無意義的分類而已嗎?
不,○老師,我要說您錯了!會陷在這種「漢沙文」、「政治目的」的漩渦裡,終至難以辨明的情況,其實正是因為您忽略了,人類六千年來歷史的變遷,「血統」和「政治」早已不再是「文化」和「認同」的主要載體,「語言」才是!
十九世紀後,除了極端的種族主義者還在爭論虛幻的「民族自然疆界」,實際上,政治實體早已和「種族/民族」分道揚鑣,一般認知上的單一民族,如: Anglo-saxon 至少分為 5 國,可說見怪不怪,而「多民族國家」也不再稀奇,但老師您可知道,您心目中許多「族群的分類」、「文化的源流」,其實根本是長遠以來「語言」的區隔,而非 「血統」所致由嗎?
有人會說沒有「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這三種「族群」差異嗎?撇開大不列顛島上的 Celtic 等等原住民族,老師可知道,「Anglo-saxon/英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在血緣上根本都同屬「日爾曼人」,他們的差異,根本不在於「血 統」上的差別,而在於他們的「語言」歧異,以及構築於他們各別「語言」之上的「文化」發展嗎?
一般認為從大不列顛開枝散葉的 Anglo 和 Saxon ,最早原本就是西遷的日爾曼部族,他們佔領大不列顛,成為當地的主人,在當地繁衍,後來征服英國的「征服者威廉」,他和從人則來自今天法國的諾曼第,他們 的出身是北歐的維京人,也還是日爾曼人的表親,因為長期襲擾法蘭西,後來法蘭西割諾曼第與其求和,之後才又西渡去佔領英國。
法國人呢?從語言上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法語是拉丁語系,德語是條頓語,兩群使用者怎麼可能有所牽扯,其實只要老師去翻翻世界史/歐洲史,就會發現這不過是羅馬帝國擴張的遺跡。
法國在羅馬帝國時代,是所謂的高盧行省,因此當地居民被深深地羅馬化,連語言也被拉丁化,而今日德國一帶在羅馬帝國時還是所謂「蠻族」之地,沒有被羅馬文化及語言淘洗,因此保留了自己的語言。
在羅馬帝國滅亡後,橫跨今天法、德的查理曼帝國,正好說明了這兩地同屬日爾曼部族的事況,是查理曼大帝死後的分割,才讓兩地在不同語言傳統下分別發展,造成今天的「法」、「德」懸殊,否則單以「血統」而論,英、德、法都是日爾曼人之後,種族有何太大的不同呢?
東扯西扯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讓老師知道,當老師因著「文學的共通性」,在課堂上倡言「漢人本一家」、「用華語寫作也是福佬文學」的時候,其實正是忽略了前 面這些重要的歷史轉折,「雜種而政治化的漢人認同」、「日爾曼人的不同文化分支」,正說明了「語言」的重要性,沒有「英語」就沒有「英國人」和「英格蘭文 化」;沒有「法語」就沒有「法國人」和「法蘭西文化」,沒有「德語」,則「德國人」和「德意志文化」又將焉附?如果我們妄想忽略「語言」本身的承載及根 源,那麼我們只好等著把「文化」和「認同」連根拔起、一盡摧毀。
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語言學,已故的Kenneth Hale說的好,他說:「當你失去一種語言,你就失去了一種文化、智慧寶藏、藝術品,這就好像對著一座博物館丟下炸彈一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三年的一份報告「語言的生命力與瀕危情形」(Language Vitality and endangerment)中就總結了為什麼人們該關心語言的滅失,報告中說:「每 一種語言的滅絕都會造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歷史及生態知識無可挽回的損 失,每一種語言都是一種人類對這個世界經驗的獨特表達‧‧‧每當一個語言死去,我們就少了一種可以理解人類語言、人類史前史以及維護這個世界多樣生態體系 結構及作用模式的證據。而最重要的是,這些消失語言的使用者,將會經驗到他們語言的滅亡,也就是他們原初種族及文化認同的滅亡。」
換句話說,當我們因著「文學所共有的精神、共通性」,而想把「語言差異」從文學中拿去,我們不但不會有「福佬文學」,我們也不會再有「俄國文學」、「英國 文學」、「法國文學」,當「語言」這個根源被抹去了,各地域/族群的文學只會看來「蒼白而沒有特色」,除了空泛的「文學精神」以外,文學世界將因為「語言 以及其背後豐富文化與傳統」的流失,變成一個單音,而不再是現在高低交錯、厚薄相替、豐富多彩的美麗交響曲。
○老師在課堂中,偶爾會略帶譏刺地暗示「強調 Holo 語創作」是狹隘的,並且不要強調語文使用的堅持才是開闊的,我想這正是出於對世界文化、族群源流、以及語言本身重要性,與多元化精神的嚴重誤解。
切不要以為我是個偏狹的國族主義著,我也認識住在海峽彼端,出身中國福建省龍海縣,同樣為 Holo 文學努力的朋友,我只是希望,不要再有人說出「語言只不過是溝通的工具」,更不希望聽到所謂「語言本身在文學上並不重要」的說法,沒有不同的「語言」就沒 有不同的「文化」,而漠視自己的母語,無疑是自願加入當今語言一元化惡劣趨勢的消極兇手。
當「漢人」一詞內涵是如此虛幻,當英、法、德不論血統,而以語文做為其認同,開出不同的文化/文學花朵,那麼我想不出有什麼理由想把語言各異的「福佬」和「客家」再和成一團,硬要說是「同屬一個族群」,宣揚「單一」的囈聲?進而漠視母語復振的重要性?
課堂上得知○老師才華深湛,一向自學而不願與問,但世界史及語言方面的知識究竟重要而且有趣,在此恭請○老師不妨與讀。
冒犯之處,還請見諒。
祝 平安 愉快
○○○ 敬上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