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28屆鹽分地帶文學營已經閉幕幾天了,想來相關主要的工作應已暫告段落,十分感謝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支援的同工,以及協助的台文系同學。
營隊雖已結束,但心中始終有未盡的話,不知是否可以勞請貴主辦單位轉給○○及駐營作家呢?
在最後一天的末堂課,○○老師藉著第三世界詩人、以及○○老師本人的詩作,讓我深深為其繽紛、異色的詩朵讚嘆,○老師的才氣以及用心,個人極為感佩,也非常謝謝他。
倒是有一些話當時想和○○老師當堂討論的,緣於授課內容豐富、時間有限,而未能如願,故不揣修書放言,還請寬諒。
○老師提及台灣族群分類,認為所謂四大族群「Holo、客家、原住民、新住民」的說法不當,應該只有「漢人」和「不同原住民族群」的區別。
對於「不同原住民族群」的看法,在下完全贊同,不同原住民族之間文化及語言雖同屬南島,但畢竟各具殊勝,若總括一群,的確輕率,但對於所謂「漢人」同為一類的說法,在下認為恐怕只是另一種謬見。
所謂「漢人」,實非「人類學」上的人種名稱,只要稍事查閱相關資訊,配合歷史資料,當可發見「漢人」本身做為「一個族群」的分類,根本是「政治」性的工具。
就人種而言,根本沒有所謂「純種漢人」這種物事的,姑且不論中國商代尚且視周人為外族,春秋戰國西秦和南楚原本也非中原血統,經過二千年的族群遷徙混雜、 所謂五胡亂華、衣冠流渡,今天長江以南的居民先祖仍以秦漢就原住的百越為主,當代人種實地研究的結果,發現長江以北共質性還高,長江以南的人種差異性極 大,如果要說清楚「什麼是漢人」,「血統」絕對是個愚蠢的切點。
那麼是文化嗎?所謂「漢」,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漢字」和「儒家」了吧?但「漢字或儒家文化圈」並不囿於中國和台灣,日本、韓國、越南等等亞洲國家都在其 中,以中國一般平民百姓而言,兩千多年來的生活憑藉,其實是當地的 vernacular,「漢字」長久以來其實是專屬統治階級及其從屬知識分子的工具,與一般百姓幾乎渺不相涉,把今天所謂「 Great China」以外地區摒除在「漢人」之外,卻把近幾十年才和「漢字」、「儒家」接上線的民人納入,除了「政治」以外,還會有更好的理由嗎?
那麼我怎麼想呢?Holo、客家、新住民難道只是把一群雜燴再做無意義的分類而已嗎?
不,○老師,我要說您錯了!會陷在這種「漢沙文」、「政治目的」的漩渦裡,終至難以辨明的情況,其實正是因為您忽略了,人類六千年來歷史的變遷,「血統」和「政治」早已不再是「文化」和「認同」的主要載體,「語言」才是!
十九世紀後,除了極端的種族主義者還在爭論虛幻的「民族自然疆界」,實際上,政治實體早已和「種族/民族」分道揚鑣,一般認知上的單一民族,如: Anglo-saxon 至少分為 5 國,可說見怪不怪,而「多民族國家」也不再稀奇,但老師您可知道,您心目中許多「族群的分類」、「文化的源流」,其實根本是長遠以來「語言」的區隔,而非 「血統」所致由嗎?
有人會說沒有「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這三種「族群」差異嗎?撇開大不列顛島上的 Celtic 等等原住民族,老師可知道,「Anglo-saxon/英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在血緣上根本都同屬「日爾曼人」,他們的差異,根本不在於「血 統」上的差別,而在於他們的「語言」歧異,以及構築於他們各別「語言」之上的「文化」發展嗎?
一般認為從大不列顛開枝散葉的 Anglo 和 Saxon ,最早原本就是西遷的日爾曼部族,他們佔領大不列顛,成為當地的主人,在當地繁衍,後來征服英國的「征服者威廉」,他和從人則來自今天法國的諾曼第,他們 的出身是北歐的維京人,也還是日爾曼人的表親,因為長期襲擾法蘭西,後來法蘭西割諾曼第與其求和,之後才又西渡去佔領英國。
法國人呢?從語言上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法語是拉丁語系,德語是條頓語,兩群使用者怎麼可能有所牽扯,其實只要老師去翻翻世界史/歐洲史,就會發現這不過是羅馬帝國擴張的遺跡。
法國在羅馬帝國時代,是所謂的高盧行省,因此當地居民被深深地羅馬化,連語言也被拉丁化,而今日德國一帶在羅馬帝國時還是所謂「蠻族」之地,沒有被羅馬文化及語言淘洗,因此保留了自己的語言。
在羅馬帝國滅亡後,橫跨今天法、德的查理曼帝國,正好說明了這兩地同屬日爾曼部族的事況,是查理曼大帝死後的分割,才讓兩地在不同語言傳統下分別發展,造成今天的「法」、「德」懸殊,否則單以「血統」而論,英、德、法都是日爾曼人之後,種族有何太大的不同呢?
東扯西扯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讓老師知道,當老師因著「文學的共通性」,在課堂上倡言「漢人本一家」、「用華語寫作也是福佬文學」的時候,其實正是忽略了前 面這些重要的歷史轉折,「雜種而政治化的漢人認同」、「日爾曼人的不同文化分支」,正說明了「語言」的重要性,沒有「英語」就沒有「英國人」和「英格蘭文 化」;沒有「法語」就沒有「法國人」和「法蘭西文化」,沒有「德語」,則「德國人」和「德意志文化」又將焉附?如果我們妄想忽略「語言」本身的承載及根 源,那麼我們只好等著把「文化」和「認同」連根拔起、一盡摧毀。
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語言學,已故的Kenneth Hale說的好,他說:「當你失去一種語言,你就失去了一種文化、智慧寶藏、藝術品,這就好像對著一座博物館丟下炸彈一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三年的一份報告「語言的生命力與瀕危情形」(Language Vitality and endangerment)中就總結了為什麼人們該關心語言的滅失,報告中說:「每 一種語言的滅絕都會造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歷史及生態知識無可挽回的損 失,每一種語言都是一種人類對這個世界經驗的獨特表達‧‧‧每當一個語言死去,我們就少了一種可以理解人類語言、人類史前史以及維護這個世界多樣生態體系 結構及作用模式的證據。而最重要的是,這些消失語言的使用者,將會經驗到他們語言的滅亡,也就是他們原初種族及文化認同的滅亡。」
換句話說,當我們因著「文學所共有的精神、共通性」,而想把「語言差異」從文學中拿去,我們不但不會有「福佬文學」,我們也不會再有「俄國文學」、「英國 文學」、「法國文學」,當「語言」這個根源被抹去了,各地域/族群的文學只會看來「蒼白而沒有特色」,除了空泛的「文學精神」以外,文學世界將因為「語言 以及其背後豐富文化與傳統」的流失,變成一個單音,而不再是現在高低交錯、厚薄相替、豐富多彩的美麗交響曲。
○老師在課堂中,偶爾會略帶譏刺地暗示「強調 Holo 語創作」是狹隘的,並且不要強調語文使用的堅持才是開闊的,我想這正是出於對世界文化、族群源流、以及語言本身重要性,與多元化精神的嚴重誤解。
切不要以為我是個偏狹的國族主義著,我也認識住在海峽彼端,出身中國福建省龍海縣,同樣為 Holo 文學努力的朋友,我只是希望,不要再有人說出「語言只不過是溝通的工具」,更不希望聽到所謂「語言本身在文學上並不重要」的說法,沒有不同的「語言」就沒 有不同的「文化」,而漠視自己的母語,無疑是自願加入當今語言一元化惡劣趨勢的消極兇手。
當「漢人」一詞內涵是如此虛幻,當英、法、德不論血統,而以語文做為其認同,開出不同的文化/文學花朵,那麼我想不出有什麼理由想把語言各異的「福佬」和「客家」再和成一團,硬要說是「同屬一個族群」,宣揚「單一」的囈聲?進而漠視母語復振的重要性?
課堂上得知○老師才華深湛,一向自學而不願與問,但世界史及語言方面的知識究竟重要而且有趣,在此恭請○老師不妨與讀。
冒犯之處,還請見諒。
祝 平安 愉快
○○○ 敬上
28屆鹽分地帶文學營已經閉幕幾天了,想來相關主要的工作應已暫告段落,十分感謝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支援的同工,以及協助的台文系同學。
營隊雖已結束,但心中始終有未盡的話,不知是否可以勞請貴主辦單位轉給○○及駐營作家呢?
在最後一天的末堂課,○○老師藉著第三世界詩人、以及○○老師本人的詩作,讓我深深為其繽紛、異色的詩朵讚嘆,○老師的才氣以及用心,個人極為感佩,也非常謝謝他。
倒是有一些話當時想和○○老師當堂討論的,緣於授課內容豐富、時間有限,而未能如願,故不揣修書放言,還請寬諒。
○老師提及台灣族群分類,認為所謂四大族群「Holo、客家、原住民、新住民」的說法不當,應該只有「漢人」和「不同原住民族群」的區別。
對於「不同原住民族群」的看法,在下完全贊同,不同原住民族之間文化及語言雖同屬南島,但畢竟各具殊勝,若總括一群,的確輕率,但對於所謂「漢人」同為一類的說法,在下認為恐怕只是另一種謬見。
所謂「漢人」,實非「人類學」上的人種名稱,只要稍事查閱相關資訊,配合歷史資料,當可發見「漢人」本身做為「一個族群」的分類,根本是「政治」性的工具。
就人種而言,根本沒有所謂「純種漢人」這種物事的,姑且不論中國商代尚且視周人為外族,春秋戰國西秦和南楚原本也非中原血統,經過二千年的族群遷徙混雜、 所謂五胡亂華、衣冠流渡,今天長江以南的居民先祖仍以秦漢就原住的百越為主,當代人種實地研究的結果,發現長江以北共質性還高,長江以南的人種差異性極 大,如果要說清楚「什麼是漢人」,「血統」絕對是個愚蠢的切點。
那麼是文化嗎?所謂「漢」,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漢字」和「儒家」了吧?但「漢字或儒家文化圈」並不囿於中國和台灣,日本、韓國、越南等等亞洲國家都在其 中,以中國一般平民百姓而言,兩千多年來的生活憑藉,其實是當地的 vernacular,「漢字」長久以來其實是專屬統治階級及其從屬知識分子的工具,與一般百姓幾乎渺不相涉,把今天所謂「 Great China」以外地區摒除在「漢人」之外,卻把近幾十年才和「漢字」、「儒家」接上線的民人納入,除了「政治」以外,還會有更好的理由嗎?
那麼我怎麼想呢?Holo、客家、新住民難道只是把一群雜燴再做無意義的分類而已嗎?
不,○老師,我要說您錯了!會陷在這種「漢沙文」、「政治目的」的漩渦裡,終至難以辨明的情況,其實正是因為您忽略了,人類六千年來歷史的變遷,「血統」和「政治」早已不再是「文化」和「認同」的主要載體,「語言」才是!
十九世紀後,除了極端的種族主義者還在爭論虛幻的「民族自然疆界」,實際上,政治實體早已和「種族/民族」分道揚鑣,一般認知上的單一民族,如: Anglo-saxon 至少分為 5 國,可說見怪不怪,而「多民族國家」也不再稀奇,但老師您可知道,您心目中許多「族群的分類」、「文化的源流」,其實根本是長遠以來「語言」的區隔,而非 「血統」所致由嗎?
有人會說沒有「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這三種「族群」差異嗎?撇開大不列顛島上的 Celtic 等等原住民族,老師可知道,「Anglo-saxon/英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在血緣上根本都同屬「日爾曼人」,他們的差異,根本不在於「血 統」上的差別,而在於他們的「語言」歧異,以及構築於他們各別「語言」之上的「文化」發展嗎?
一般認為從大不列顛開枝散葉的 Anglo 和 Saxon ,最早原本就是西遷的日爾曼部族,他們佔領大不列顛,成為當地的主人,在當地繁衍,後來征服英國的「征服者威廉」,他和從人則來自今天法國的諾曼第,他們 的出身是北歐的維京人,也還是日爾曼人的表親,因為長期襲擾法蘭西,後來法蘭西割諾曼第與其求和,之後才又西渡去佔領英國。
法國人呢?從語言上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法語是拉丁語系,德語是條頓語,兩群使用者怎麼可能有所牽扯,其實只要老師去翻翻世界史/歐洲史,就會發現這不過是羅馬帝國擴張的遺跡。
法國在羅馬帝國時代,是所謂的高盧行省,因此當地居民被深深地羅馬化,連語言也被拉丁化,而今日德國一帶在羅馬帝國時還是所謂「蠻族」之地,沒有被羅馬文化及語言淘洗,因此保留了自己的語言。
在羅馬帝國滅亡後,橫跨今天法、德的查理曼帝國,正好說明了這兩地同屬日爾曼部族的事況,是查理曼大帝死後的分割,才讓兩地在不同語言傳統下分別發展,造成今天的「法」、「德」懸殊,否則單以「血統」而論,英、德、法都是日爾曼人之後,種族有何太大的不同呢?
東扯西扯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讓老師知道,當老師因著「文學的共通性」,在課堂上倡言「漢人本一家」、「用華語寫作也是福佬文學」的時候,其實正是忽略了前 面這些重要的歷史轉折,「雜種而政治化的漢人認同」、「日爾曼人的不同文化分支」,正說明了「語言」的重要性,沒有「英語」就沒有「英國人」和「英格蘭文 化」;沒有「法語」就沒有「法國人」和「法蘭西文化」,沒有「德語」,則「德國人」和「德意志文化」又將焉附?如果我們妄想忽略「語言」本身的承載及根 源,那麼我們只好等著把「文化」和「認同」連根拔起、一盡摧毀。
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語言學,已故的Kenneth Hale說的好,他說:「當你失去一種語言,你就失去了一種文化、智慧寶藏、藝術品,這就好像對著一座博物館丟下炸彈一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三年的一份報告「語言的生命力與瀕危情形」(Language Vitality and endangerment)中就總結了為什麼人們該關心語言的滅失,報告中說:「每 一種語言的滅絕都會造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歷史及生態知識無可挽回的損 失,每一種語言都是一種人類對這個世界經驗的獨特表達‧‧‧每當一個語言死去,我們就少了一種可以理解人類語言、人類史前史以及維護這個世界多樣生態體系 結構及作用模式的證據。而最重要的是,這些消失語言的使用者,將會經驗到他們語言的滅亡,也就是他們原初種族及文化認同的滅亡。」
換句話說,當我們因著「文學所共有的精神、共通性」,而想把「語言差異」從文學中拿去,我們不但不會有「福佬文學」,我們也不會再有「俄國文學」、「英國 文學」、「法國文學」,當「語言」這個根源被抹去了,各地域/族群的文學只會看來「蒼白而沒有特色」,除了空泛的「文學精神」以外,文學世界將因為「語言 以及其背後豐富文化與傳統」的流失,變成一個單音,而不再是現在高低交錯、厚薄相替、豐富多彩的美麗交響曲。
○老師在課堂中,偶爾會略帶譏刺地暗示「強調 Holo 語創作」是狹隘的,並且不要強調語文使用的堅持才是開闊的,我想這正是出於對世界文化、族群源流、以及語言本身重要性,與多元化精神的嚴重誤解。
切不要以為我是個偏狹的國族主義著,我也認識住在海峽彼端,出身中國福建省龍海縣,同樣為 Holo 文學努力的朋友,我只是希望,不要再有人說出「語言只不過是溝通的工具」,更不希望聽到所謂「語言本身在文學上並不重要」的說法,沒有不同的「語言」就沒 有不同的「文化」,而漠視自己的母語,無疑是自願加入當今語言一元化惡劣趨勢的消極兇手。
當「漢人」一詞內涵是如此虛幻,當英、法、德不論血統,而以語文做為其認同,開出不同的文化/文學花朵,那麼我想不出有什麼理由想把語言各異的「福佬」和「客家」再和成一團,硬要說是「同屬一個族群」,宣揚「單一」的囈聲?進而漠視母語復振的重要性?
課堂上得知○老師才華深湛,一向自學而不願與問,但世界史及語言方面的知識究竟重要而且有趣,在此恭請○老師不妨與讀。
冒犯之處,還請見諒。
祝 平安 愉快
○○○ 敬上
2 comments:
拜服,
閣下寫的真好,比我的千字文來得有涵養多了~相較之下,我寫的簡直就像流水帳一樣=而已,棄之可矣。
@@" 史學大師 Tiberlius 來訪。。。獻醜了。。。糟糕糟糕。。。Orz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