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08, 2011

語言是台灣獻給世界的禮物(by 陳其南)


◎ 陳其南


在英國發行了四百多年的《自然》雜誌,在二○○○年四○三卷六七七一期刊登了一篇文章,標題為「台灣獻給世界的禮物(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作者是當今名滿天下的加州大學教授戴蒙,出版過《第三種猩猩》、《槍砲.病菌與鋼鐵》和《大崩壞》等名著。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裡大多 數人並不知道台灣有什麼東西值得戴蒙在這頂尖的科學刊物上如此推崇。

正確答案是台灣的南島原住民語言。南島語系的位階等同於印歐或漢藏語 系,其分佈西從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到夏威夷、紐西蘭和復活節島,現有一千二百種不同語言,當然全都用羅馬字拼音。所有這些語言可再歸類為十大支,台灣以 外的一千多種都只能算是其中一支,台灣原住民語雖然不到三十種卻佔了剩下的九大分支,不僅最多樣且最古老,這就是南島語族台灣「原鄉」論的根據。世界上主 要的語系屈指可數,出自台灣的南島語是其中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說是台灣獻給世界的禮物並不誇張,這也是上帝賜給台灣的禮物,是一級的世界文化遺產。

然而二○○八年換黨執政之後,中華國族主義者似乎不樂見台灣這種多元的文化與語言資產。由於教育和政治力量的潛移默化,連台灣母語使用者都不自覺地出現葛蘭 西所說的自我「霸權化」傾向,從上而下鄙視自己的語言,更何況遠為弱勢的南島語族。大中國意識正衝擊著台灣多元文化基因的保存與發展工作。瀕臨絕種的生 物、已失去使用價值的文化資產都有立法保護,而最珍貴的族群語言卻有意無意地被霸凌摧殘。文化人這種心態是矛盾的,也是虛偽的,因為他們從不敢說是反對多 元文化的價值觀和人文主義的關懷。

即使在漢語系統中,有一種語言學理論也認為北京話應該是最晚出現且是變化最多的一支,更早離開中原的閩南話以及客家話其實保留了較多的漢語古音,因此才會有一種現象,就是使用傳承自閩南話的台語念古唐詩,有些地方要比北京話來得準確。可是這樣的文語卻因為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扭曲而被貶為市井小民販夫走卒的「生活語言」,連以此作為母語和知識資源的文化人也內化了這種差別意識,拳拳服膺主流。

事實上,今天地理上的「閩南」已失去其獨特性和識別性,而移民到台灣的閩南人早在土著化之後就形成了新的「台灣人」標誌,其所說的語言自然也因此獲得了「台 灣話」之名。原是源頭,卻已在消失中的「閩南」意象,實無法取代歷史文化發展更為豐富的「台灣」現實,「台灣」的文化識別性遠遠大於「閩南」。全球化的趨 勢已使得民族國家概念有些過時,一統化和消弭內部差異的國族思想應停留於上個世紀,立基於地方多元文化的公民國家才是下一步台灣應該追求的理想。

(作者為文化人類學家,前文建會主委,現任北藝大教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