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透語法差異--告別『菜台語』的最後一哩路
劉承賢
一、開場白
對於有心加強台語能力的人來說,發音、字詞及俗諺語方面,現有的學習資源可謂相當豐富,取得也十分容易,台語相關字詞典的出版、網路上免費詞典的出現,特別是華台語對照查找的功能,都讓母語斷層的一代,可以很快地透過自修,在詞彙能力上精進。只不過,何以我們仍然常常在電視新聞裡頭聽見怪里怪氣的台語呢?明明發音及詞彙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在聽到一些語句,或讀到一些台語文作品時候,卻總覺得哪裡不太對勁,一時間卻又說不上來。這樣的情形,《臺灣諺語》的作者黃少廷在書中前言就描述得十分傳神:「...目前年輕人相互間之談話對話,以及台語影片、台語電視劇,其劇情中之對白,聽起來怪怪的、癢癢的。」關於此,黃少廷並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小孩子,要向阿媽要錢,她說:「阿媽!予我錢.....。」(意稱:奶奶,給我錢.....),黃認為,這種說法,是華語,而非台灣話(不知道讀者是否能察覺此句的怪、癢處),黃指出,正確的台灣話,應該說:「阿媽!錢予我.....。」這當中的幽微之處,不知道讀者是否有所感受?
誠如黃少廷所說的,流行語、新名詞,可以創造或直接由別的語言取用(借用),但是「文法」(語法)是不可以弄錯的,語法一旦出問題,即使發音標準、詞彙正確,仍然是華語式的台語,聽起來彆扭而不到位。
研究語言變遷及比較語言學的學者都知道,語彙的借用、演變,乃至語音的改變,是語言接觸後常見且最早發生的現象,但語法(文法),一般而言相對固定,不容易產生變動。如果以人的穿著並生理組織來譬喻,語彙有如人的頭飾及帽子,語音則像人的頭髮及皮肉,至於語法,則好比相對內層的頭骨及腦髓。對一個人來說,要更換頭飾及帽子是快速而便利的,這樣的更動,似乎無關緊要,就像不同的語言之間互相借詞,稀鬆平常;比較起來,如果是把頭髮染色、甚至植上別人的頭髮或做頭皮換膚,就沒那麼容易了,不過把人數規模擴大、時間拉長來看,倒也見怪不怪,我們還會毫不遲疑地說:這個人的身份並沒什麼改變;但是,設若人的頭骨及腦部都給更換易動,對於「此人」是「彼人」非「彼人」,我們恐怕就會大大遲疑,並要引發爭議了。
二、什麼是語法
在指出一些台華語語法差異以先,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語法?」撇開漢語少有的字詞本身型態的變化,簡單地說,語法就是字詞形成句子的排列組合方法。語言之間的差異,其中之一,就在於字詞的排列順序及成份的增刪可否,如果字詞的排列順序不被容許或增刪不被接受,即使拿來組合的字詞無誤,也無法得到正確的語句。
從大處著眼,我們知道大多數的句子,都是由主語(S)、謂語(V)及賓語(O)所構成的,人類的不同語言,對於這三者的基本排列順序,也大不相同。例如:台語、華語、法語、英語,都是SVO的基本詞序,但日語及韓語則是SOV,而南島語的基本詞序呢,則絕大部份是VSO或VOS。以下是一些例子:
(1)a.
慶餘
真佮意 銀環。(台語)
S V O
b.
張三
很喜歡 李四。(華語)
S V O
c.
John likes Mary. (英語)
S V O
d.
Mina
aime bien Jean. (法語)
S V O
(2)a.
私は
あなたを 愛している。(日語)
S O V
我 你 愛
b.난
널 사랑해。(韓語)
S O V
我
你 愛
(3)a.
koun-au-kamu.(西拉雅語)
V S O
告訴
我 你
b.
Maolah kako to pusi. (阿美語)
V S O
喜歡
我 貓
除了上述這種大的詞序差異外,還有一些細部的語法差異存在於語言之間,比如,從上頭我們知道,英語及法語的基本詞序都是SVO,不過,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透過單純的詞彙替換,就把英語句子改成正確的法語句子,請看以下的例子。
(4)a.
Je fais toujours
mes devoirs.(法語)
我
做 總是 我的 作業
S V O
b.
I always
do my homework.(英語)
我
總是 做 我的 作業
S V O
撇開英語及法語其他的語法差異不談,光是這兩個語言副詞的位置,就不盡相同。在(4)裡頭,雖然有著相同的SVO基本詞序,但頻率副詞「總是」的位置,卻各行其是,如果我們僅以兩種語言一樣是SVO的語言,就誤認為可以按著英語的詞序,把(4a)說成「je
toujours fais mes devoirs」,那麼法語人一定會告訴你:「我知道你在說什麼,不過,你這句話怪怪的,不太對勁。」
這,就是語法奧妙的地方,想要把一個語言道道地地地說出來或寫出來,是不可能忽略語法差異的。
以下,筆者將例舉幾個台語及華語在語法上的不同之處,一如上頭英、法語的對照所顯示的,雖然台語及華語也都是SVO的基本詞序,不過,如果就此推論兩者的語法沒有差別,可就大錯特錯了!想把華語句子譯成台語,卻只做字詞替換,而忽視語法,是不會得到正確的台語句子的!
三、台華語的幾個語法差別例舉
在這個段落裡,我將舉出幾個台語與華語之間的語法不同處,而一般台語寫作者或從事華譯台的工作者所常犯的錯誤,也大致可歸納在這幾點當中。
(一)
賓語強迫提前
台語的賓語(受詞)位置,常常與華語有所不同,台語的賓語,在某些謂語(如:動詞)型態下,會有強迫提前的現象。以下舉兩組簡單的例子:
(5)a.
我
吃飽 飯 了.....。(華語)
b.*我
食飽 飯--ah.....。(台語,語法錯誤)
(6)a.
張三
做完 工作 了。(華語)
b.*水順
做完 工課--ah。(台語,語法錯誤)
(5a)及(6a)的華語句子,沒什麼問題,不過,如果我們把字詞都換成台語,卻不更換詞序,結果產生的(5b)及(6b)的台語句子,聽起來便怪異而彆扭,原因就在於(5b)與(6b)犯了語法的錯誤,正確的句子,必須把賓語((5b)的「飯」,(6b)的「工課」)提前。
(7)a.
我
飯 食飽--ah.....。(台語)
b.
我
食 飯 飽--ah.....。(台語)
(8)a.
水順
工課 做完--ah。(台語)
b.
水順
kā
工課
做完--ah。(台語)
在(7)裡頭,「飯」提前的位置不同,當然語意有所不同,不過,比起不提前的錯誤句子,至少語法上都是正確的;而(8)的兩個句子,有沒有加「kā」也有著語意上的差異,但,重點在於賓語是否提前,一旦提前,句子就不會再「怪怪的、癢癢的」了。
當然,台語的句子裡,並不是賓語都一定得強迫提前,那麼,讀者可能要問:「什麼時候賓語一定要提前呢?」大體上來說,會造成賓語強迫提前的謂語(動詞)有兩類。第一類是:動結式,第二類是附加了動相詞的動詞,以下簡單說明。
什麼是「動結式」呢?我們可以把它想成是一個「動詞」加上「結果」的複合動詞,比如:(7)裡頭的「食飽」就是「食」(動詞)與「飽」(結果)的組合,其他的例子,像是:「拍開」(拍+開)、點著(tiám-to̍h;點+著)、攑懸(攑+懸),下面是一些例子:
(9)a.
門
拍開。(台語,正確的句子)
b.*拍開
門。(台語,不好的句子)
(10)a.
火
點著。(台語,正確的句子)
b.*點著
火。(台語,不好的句子)
(11)a.
手
攑懸。(台語,正確的句子)
b.*攑懸
手。(台語,不好的句子)
至於第二類所謂「附加了動相詞」的動詞,其實就是指加了「了(liáu)」、「完」、「煞(suah)」、「好」的動詞,例如:「讀了」(動詞「讀」加上「了」)、「寫完」(動詞「寫」加上「完」)、「講煞」(動詞「講」加上「煞」)、「洗好」(動詞「洗」加上「好)),這類的組合,也會強迫賓語提前,請看以下對照。
(12)a.
水順
冊 讀了--ah。(台語,正確的句子)
b.*水順
讀了 冊--ah。(台語,不好的句子)
(13)a.
慶餘
宿題 寫完--ah。(台語,正確的句子)
b.*慶餘
寫完 宿題--ah。(台語,不好的句子)
(14)a.
銀環
意見 講煞--ah。(台語,正確的句子)
b.*銀環
講煞 意見--ah。(台語,不好的句子)
(15)a.
阿卿
衫 洗好--ah。(台語,正確的句子)
b.*阿卿
洗好 衫--ah。(台語,不好的句子)
雖然完整的情況還要更複雜(有部份動結式上的爭議,如:thâi死、摃破...等),但上述的原則大體上是正確的,讀者只要遇到上述兩類謂語/動詞時,將賓語提前,就可避免說出/寫出許多語法錯誤的句子。
除了名詞性質的賓語,動量詞及名量詞,也不太能直接出現在上述兩類謂語之後,必須重覆第一個動詞,來避免動量詞與名量詞直接出現在前面所說的兩類謂語後頭。例如:
(16)a.*攑手,水順
有 攑懸 三擺。(台語,不好的句子)
b.
攑手,水順
有 攑懸 攑
三擺。(台語,正確的句子)
(17)a.
*衫,阿卿
洗好 三領--ah。(台語,不好的句子)
b.
衫,阿卿
洗
三領
洗好--ah。(台語,正確的句子)
上面的例子裡,動詞「攑」及「洗」都做了重覆,並跟著動量詞「三擺」及名量詞「三領」,以避免動量詞或名量詞直接接在「攑懸」(動結式)或「洗好」(動詞加動相詞)之後。
在涉及「動相詞」(了、煞、好、完...)的時候,因為語用的因素,不論是名詞(賓語)或動量、名量詞,有時候強迫提前或另接在重覆的動詞後,句子仍然不好,這個時候,我們該做的,就是直接把動相詞刪略,來達到避免「動相詞」後跟著賓語或名、動量詞的終極目的。這類的例子如:
問:你拄才食啥?(台語)
答:我食弓蕉。(台語)
上述的回答,固然不能採用對應華語的「我食了弓蕉(台語,錯誤的句子)」,但,如果因此把賓語提前,答道:「我弓蕉食了(liáu)。」(或者是「我弓蕉食--ah。」),也都是不適當的答案。原因在於,賓語的前置,除了上面說的語法因素,還有資訊結構上的「主題化」等效果,而「弓蕉」在這裡「主題化」的結果,會造成資訊結構(牽涉語用)上的衝突,因此,比較好的作法就是像例句一樣,直接把動相詞刪略。
而要刪略或要提前,相信台語人是有語感的,這裡就不再進一步討論了。
在涉及「動相詞」(了、煞、好、完...)的時候,因為語用的因素,不論是名詞(賓語)或動量、名量詞,有時候強迫提前或另接在重覆的動詞後,句子仍然不好,這個時候,我們該做的,就是直接把動相詞刪略,來達到避免「動相詞」後跟著賓語或名、動量詞的終極目的。這類的例子如:
問:你拄才食啥?(台語)
答:我食弓蕉。(台語)
上述的回答,固然不能採用對應華語的「我食了弓蕉(台語,錯誤的句子)」,但,如果因此把賓語提前,答道:「我弓蕉食了(liáu)。」(或者是「我弓蕉食--ah。」),也都是不適當的答案。原因在於,賓語的前置,除了上面說的語法因素,還有資訊結構上的「主題化」等效果,而「弓蕉」在這裡「主題化」的結果,會造成資訊結構(牽涉語用)上的衝突,因此,比較好的作法就是像例句一樣,直接把動相詞刪略。
而要刪略或要提前,相信台語人是有語感的,這裡就不再進一步討論了。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強迫前移僅限於賓語,像「我愛了無後悔」一句,「無後悔」並不需要提前,因為它並非謂語「愛了」的賓語/受詞。
(二)對「主題」的偏好
大部份的句子,都可以拆分成「主題」(被評論的對象/目標)與「評論」兩個部份,以前面的(11a)「手攑懸」為例,「手」可視為主題,「攑懸」則可視為對「手」的評論。不同於華語,台語的「主題性」很強,換句話說,就是台語偏好句子裡有「主題」,文章一開始黃少廷所舉的例子,所顯示的,就是句子裡一旦有個主題先出現(例子中的「錢」),會比沒有主題的句子要好的現象。
台語在語法上的這種主題偏好性,也造就了一些只有台語才有的句式。
(18)a.
有好空--ê伊攏嘛走代先。(台語;引自盧廣誠2002)
b.
Tse寫德語我看無。(台語)
c.
你掀了siunn緊我看無明。(台語)
d.
紙幾張仔予--我。
(台語;引自盧廣誠2007)
e.
衫洗予清氣。
(台語)
上面這幾個句子,如果照著詞序直接更換為華語詞,對於許多台灣以外的華語人來說,會覺得彆扭,簡單地說,這就是所謂的「台灣國語」。
在台語寫作、說話時,對於主題性的體認,有助於避免造出聽來怪異的句子(缺乏主題的語句),並可以依此原則造出具有台語特殊氣息的語句。
(三)單位詞/量詞前的數字省略
華語及台語,都有重覆「數詞+單位詞(或量詞)」的做法,用以表達分配性或個別成組等語意。如:
(19)a.
學生一個一個離開了教室。(華語)
b.
米一包一包地被領走。(華語)
(20)a.
學生仔一个一个離開教室。(台語)
b.
米一包一包予人領--去。(台語)
在這樣的句子裡,華語常常把第二個數詞「一」給省略,但,這樣的數詞省略,在台語是不被容許的。請比較(21)與(22):
(21)
米一包包地被領走。(華語)
(22)*米一包包予人領--去。(台語,不好的句子)
(22)的句子,不符合台語的語法,台語的「數詞+單位詞(或量詞)」,
一定要完整成組才行,因此,(22)的正確說法,一定要是「...一包一包...」。
(四)問句裡的「是」
台語及華語在問句的組成上,還有一點詞序上的差異,那就是「是」的位置。當我們構成疑問句的時候,不論華語或台語,都可以在句中加上「是」,來添上強調的意味。
(23)a.
張三
慌慌張張 是 要去買什麼?(華語)
b.
阿卿
雄雄狂狂 是 欲去買啥?(台語)
很多身處台灣的讀者,因為經常接觸「台灣國語」,因此不太容易注意到,像上頭的問句,只有台語的「是」可以出現在華語所不容許的較高的位置。
(24)a.*張三
是 慌慌張張 要去買什麼?(華語;台灣國語)
b.
阿卿
是 雄雄狂狂 欲去買啥?(台語)
(24a)的華語句子,對許多台灣讀者來說,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不過,對於台灣之外的華語人,就覺得彆扭、「不舒服」了,(24a)顯然是一種受到台語影響的新句構。
如果我們沒能注意到這點差別,而慣用華語語法思考的話,我們的說話及寫作,就永遠不會出現像(24b)這樣台語特有的句子。
(五)問句的類型與構成
近來,已經有越來越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在台語的是非問句採用「嗎」做為句末助詞,像是:「你欲做伙去嗎?」這樣的句子,其實是新近的、受到華語強勢影響的語法借用。
傳統的台語是非問句構成,大致只有兩個方法,一個是使用疑問詞「敢」(kám),一個則是在句末加上否定詞(無、袂、未、毋),「敢問句」是華語所沒有的特色,有些學者認為「敢問句」對應早期華語白話的「可問句」(例:「他可會來?」)或華語的「正反問句」(要不要、喜不喜歡...),根據筆者的研究,事實並非如此(請參見筆者的碩士論文),限於篇幅,在此不做進一步說明。
相對於台語有華語所無的「敢問句」形態,華語的「正反問句」,在台語則十分少見,基本上,台語除了「是毋是」以外,缺乏華語的「正反問句」構成(有些學者認為還有「捌毋捌」等少數幾個例外)。讀者可以比較(25)及(26)。
(25)a.
你去不去花蓮?(華語)
b.*你去毋去花蓮?(台語,不好的句子)
(26)a.
你高不高興?(華語)
b.*你歡無歡喜?(台語,不好的句子)
(25b)及(26b)在台語都是無法接受的句子,因為台語的語法裡,缺乏華語豐富的「正反問句」形式。
四、詞彙誤用與構詞
在談了上述幾個語法上的不同點之後,筆者想要舉出幾個詞彙上的問題,畢竟語句的構成,除了關乎詞序與增刪的語法運作,詞彙使用及構詞上的錯誤,也是「華式台語」常見的來源。
(一)「著」(tio̍h)
「華式台語」最常見的詞彙誤用,大概莫過於把華、台語的「著」給混用了,這類的錯誤尤其常見於詩與歌詞當中。下面就舉一首十分受歡迎的台語歌〈跤踏車〉(腳踏車)當中的句子為例。
(27).....輕輕心內話伴著車輪跤踏聲.....踅啊踅啊踅,踅著咱的愛;踏啊踏啊踏,踏著青春佮期待;甜蜜的滋味摻著咱的愛.....(引自台語歌〈跤踏車〉(腳踏車)歌詞)
如果我們的理解沒錯,(27)的歌詞可以大致翻成華語如下(也就是原作者想表達的):
(28).....輕輕的內心話伴著車輪腳踏聲.....繞呀繞呀繞,繞著我們的愛;踏呀踏呀踏,踏著青春與期待;甜蜜的滋味混著我們的愛.....(華語)
華語的「動詞+著」,表達的是「持續貌」,許多人在未能注意到台華語詞彙意義差異的情況下,將「動詞+著」(「著」在台語讀「tio̍h」)誤用在台語當中來做「持續貌」的表達。
台語的「動詞+著」,最常見的是表達「動作的達成」(對應華語的『動詞+到』),而不是「持續」,讀者可以比對(29)當中華台語的對譯。(台語「著」另有其他用法,但似乎都可以歸納為一個詞意,在此不再深入。但無論如何,都不是華語「持續態」的意思。)
(29)a.
慶餘看著銀環--ah。(台語)
b.
慶餘看到銀環了。(華語)
固然這樣的誤用已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了,坊間的例子也很多,不過,一樣是詩、歌的體裁,這種用法卻不見於七字仔及傳統唸謠(包括:歌仔冊、相褒、唸歌、囝仔歌),可見這的確是晚近的誤用。
或許有人要為之辯駁,謂「借用此一華語的用法」亦無妨,不過,台語的「動詞+著」既然已經負擔了原來的「動作達成」的語意功能,在沒有替代此一功能的用法出現之前,冒然地讓它同時又承擔「持續貌」此一意義差距甚大的新任務,就表達及溝通上來說,並不妥適。
(二)「咱」與「阮」
另一個常見的詞彙誤用,則見於第一人稱複數代名詞。台灣華語的代名詞系統裡,第一人稱複數(我們),並沒有像台語進一步做功能上的區分,台語的第一人稱複數代名詞,又細分為「包括對話方」的「咱」,及「排除對話方」的「阮」,許多年輕人已開始將兩者混用,一些新聞播報員或記者,也有誤用的情況發生。
(三)「kā」、『把』與「幫」
乍看之下,台語的「kā」,似乎是華語『把』的對應詞,不過,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台語的「kā」的功能及語意,要比華語豐富太多了。以下是一些不能以『把』對應的台語「kā」字句的例子。
(30)a.
添發kā阿卿拍。(台語)
b.*添發把阿卿打。(華語,不好的句子)
(31)a.
添發kā阿卿賣一領衫。(台語)
b.*添發把阿卿買一件衣服。(華語,不好的句子)
(32)a.
添發kā我偷走學。(台語)
b.*添發把我逃學。(華語,不好的句子)
(33)a.
添發kā我食三罐酒--去-ah。(台語)
b.*添發把我喝掉三瓶酒了。(華語,不好的句子)
善用台語特有的「kā」來造句,對於寫出道地的台語句子大有助益;相對地,如果對於「kā」的語意及用途生疏了,甚至只把它當成「把」的對應詞,那麼,一般文本中「kā」越用越少,「將」越用越多的情形,也就不讓人奇怪了。
「Kā」的用法的流失,也見於「幫」的用法的堀起。上頭(31a)的句子,是有複義的,其中一個意思是「添發幫阿卿買了一件衣服」,許多年輕人既然不熟悉「kā」的用法,這樣的句意,也就習用「幫」來造句,因而筆者身邊已經可以時常聽到像「添發幫阿卿買一領衫」這樣的句子。
(四)疊詞
台語及華語都有重覆疊詞的構詞法,但一樣的構詞形態,在語意上並不見得對應。最常拿來做例子的,應屬形容詞的疊詞,台語的形容詞雙疊詞(例:「紅紅」),在許多時候是指程度上的輕微,華語則沒有這樣的語意,而台語的形容詞三疊詞(例:「厚厚厚」),則不見於華語。
另一類例子則見於動詞,華語的動詞疊詞,像『我吃吃』,是台語「我食看māi」的意思,不過台語可沒有「我食食」這樣的用法;相對來說,台語如果說:「緊食食--leh」,也不能就直接對應為華語的『快吃吃』,華語的對應句式,必須在動詞中加個「一」(『快吃一吃』)。
台語的說話或寫作者如果忽略了這構詞上的不同點,而一逕以華語的原則套用在台語之上,也就難免造出許多奇形怪狀的句子。
五、結論
英國文豪狄更斯以法國大革命為時代背景所撰的《雙城記》,開場的名句道:「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放在台語學習及寫作來看,似乎也是這麼一回事。對台語學習者而言,有許多工具書及出版品可以方便購得,網路上也有免費的資源可以閱讀、查詢及利用;不過,另一方面,對於一些人來說,要在生活環境裡,找到說台語的對象,卻是越來越困難了;會話的機會變少,語感不免退步,再加上華語的強力衝擊,電視、出版品裡,開始充斥著錯誤的字詞及語法。
對於字詞而言,現代的學習者、寫作者,已有唾手可及的工具,可以方便快速學習及運用,但,要在語法上跳脫華語的束縛,寫出正確的句子,或進一步寫出道地的、台語特有的句型,就不是這麼容易了。看著字詞典工具以各種媒體形式蓬勃發展,有時不免要令人感嘆這四五十年來,竟然沒有一本體例完整的「台語語法書」出版(尤其缺乏台華比較語法的角度),可供翻閱參考;而對於想要有系統地了解台華語語法差異的人,資源更是極為有限,零星的研究,只散見於專業的學術論文或著作當中,缺乏統整,也還沒有全面性的鑽研。希望這篇文章能發揮拋磚引玉的功能,至少給這樣的渴求指出一點可能的方向。
要說出、寫出道地、正確的台語,除了要有豐富的詞彙、熟悉俗諺及文化背景,有心人不妨再多走一哩路,掌握台語的語法,特別是區隔出台語與華語之間的差別性,才能真正避免「華語式台語/台文」出現。
【續集】
一個華譯台的問題:帶「地」的句子
「個個」以外
【續集】
一個華譯台的問題:帶「地」的句子
「個個」以外
14 comments:
媠啦...你終於寫出來了(猶未看內容,先來贊聲)
這也不是什麼「寫出來」,這些內容,其實之前大都有人談過了,但,都是在學術論文裡頭,一般人很難一次看到。
有些我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完全無誤,還要再改。
所以再補個幾句嘆氣用...這種水準的東西,是沒辦法當論文的,就描述性來說,還不夠全面完整,就形式句法來說,則還沒有解釋性(老師會問:喔,你看到了這個現象,但,這是「為什麼呢?」)
敢寫出來,就是給大家參考參考而已,順便聽聽大家的想法,我自己也可以參考參考。
文中很多東西我有注意到,但還有不足的,會參考本文在以後的課堂上再給學生加強,不斷反覆練習
A-ui
如果有發現什麼我漏掉的,或者你有不同看法的,也請和大家分享。這個討論串也算是題目之下內容的一部份喔。^^
讚啦!對我這三年級生來講,完全能看懂文章中所要表達的內容。常與年輕人話台語,糾正一些語法上的誤謬,可是就無法說出個道理。讀完本文終於豁然開朗。
倒是文章開頭提到「網路上免費詞典的出現,特別是華台語對照查找的功能」,可否提供這些資訊(網站)給後學?多謝!
ps:有台華語翻譯網頁嗎?而台文用原味漢字
寫。
抱歉!
Anonymous是月琴班同學ZON-FEN WANG
網路上的免費字詞典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
http://taigi.fhl.net/dict/
http://210.240.194.97/iug/Ungian/soannteng/chil/Taihoa.asp
http://taigi.fhl.net/dic_un/
上面這些是詞彙功能,使用時,注意點選的項目(可選擇查華文,或查台語等等)。這些詞典建議相互對照使用。
如果是單純要查某個漢字的發音,那以下這個線上字典很好用:
http://210.240.194.97/TG/jitian/tgjt.asp
要學習台語羅馬字嗎?有個互動式網站:
www.ntcu.edu.tw/tailo/
教育部國語會有些工具及學習資源:
http://www.edu.tw/MANDR/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2693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網站有新的資訊,也可訂閱台語文月刊,並找到出版品:
http://www.tgb.org.tw/
如果覺得網路上的東西還不夠用,想增進華台語字詞上的能力,推薦一本書:
樟樹出版社《新編華台語對照典》,附CD-R一片,可透過光碟快速查詢字詞。
有空來我的台文blog逛逛 ^^
http://blog.roodo.com/senghian
讚。實在需要像版主這樣的人,把學術論文討論的東西用平實的文章介紹做大衆教育。研究臺語字彙和發音的人不少。但是研究文法的相對少。研究保存臺語特殊的文法,跟華語對照,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事。我完全同意根據能否運用臺語獨特文法的能力,才證明是不是還能使用和保存母語。
「添發kā阿卿買一領衫」,到底是添發買了自己要穿的一件衣服?還是買給阿卿一件衣服阿卿要穿的一件衣服?
「你kā我打」是打我還是打第三者?
不知是我的語感不對?還是「kā」的語意有多重並不是單一的意思?
Ho1203,您的語感沒錯,我在文章裡,也有這樣的文字:「上頭(31a)的句子,是有複義的」喲。
關於「添發kā阿卿買一領衫」,個人感覺, 與其說是「把」,更接近華語中「給」的意思。
「給」當動詞,接近台語的「予」!
ex: 「給我錢」---華語
「予我錢」---台語
不過在這個句子中,「給」的意思我覺得較接近英文中的「for」,以及日文中的「動詞て型 + くれる」「動詞て型 +あげる」,此型意指別人為我的益處而做某事,或我為別人的益處而做某事,中文翻譯為「為」或「給」。
Ex: 添發kā阿卿買一領衫 ....台語
添發給阿卿買一件衣服...華語
Tienfa bought one piece of clothes for Kin. ....英文
添發さんが卿さんに服を一着買ってあげた/くれた。 ....日文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Life is good:
你說的正是「添發kā阿卿買一領衫」的其中一個意思,也是我在文中提到這句話有複義的其中一義。
還有另一個意思,請看以下:
阿卿在市場擺攤子賣衣服,添發經過,發現式樣不錯,價錢合理於是:「添發kā阿卿買一領衫」,這時的「kā」的用法是來源(source),是另一個意思。
如果翻成日文的話,照我的破日文程度,大概是:
添發さんが卿さんから服を一着買った。
「kā」這個詞我覺得跟日語與韓語的S+O+V語法有些許的雷同。
像「伊kā我騙」即是「S+(kā)+O+V」,翻做華語的話就是「他(她)騙我(S+V+O)」。我個人感覺這個語法上的差異就是台語與華語之間最大的不同。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