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16, 2011

如何看待改變

Facebook 上,有個朋友舉越南話的例子,批評一些學者對台語漢字/本字與語音的考究,他主張我們不該拘泥於古時的情況,例如:「姊」的越南話說成「chị」,寫成台灣羅馬字是「tsih」,按漢語聲韻學是入聲,因此並不符漢字聲韻,不過越南人卻不把這當成誤讀、要求正音,基於此,這個朋友就此主張台語也應取現代人的讀音為準,因為語言是會隨著時間改變的。

我回答他說:雖然如此,但現代人的語音變化得很厲害,設若真的取當下年輕人的台語發音為準,台語將和華語一樣,是一個「沒有入聲」、也「沒有濁音」的語言,這樣好嗎?

現在很多年輕人,「我/guá」都說成「uá」,「囡仔/gín-á」都說成「ín-á」,濁音韻頭都掉光了,而入聲呢,不要說「h」韻尾的第四、第八調分不清楚,連「p, t, k」也都到加護病房,準備歸西了。

問題是,我們怎麼看待這樣的變化,是否要任憑這情況「變下去」?

朋友說:這也是無可奈何的,反正終究這些「錯音」也是會成為主流。

或許是吧!或許最後這些會成為主流也說不定,但是,就此就順水推舟是另一回事吧!什麼順水推舟呢?很簡單,既然設想說這些發音會成為主流,這樣,台語的教學材料(包括教科書),現在就可以全照年輕人的發音來寫、來標音了,不必再考究、考慮了,這樣如何?

沒想到那個朋友的回答是:這要取決於編寫者,如果編寫權落在使用新發音的人的手裡,自然會全採新音,但,若編寫權仍在「保守派」的手中,教學必然是取「古典」發音。

他這個說法,我可以同意一部份,沒錯,文學經典與語言標準本來就是特定時代有權力的人 在裁定、決定;例如:美國黑人的英語十分流行,rap 及好萊塢的電影裡頭也常常可以聽到,但是,黑人英語就是不能出現在美國的學校教學及英語教科書裡,即使是美國現任的黑人總統公開說話,也得學白人主流的發音及詞彙,為何如此?

因為,這畢竟是「權力」在決定的事,與「人數」無關。

台語目前很多發音上的改變(以及句法的改變),絕非出於單純「發音上的便利、簡單化」(例如連詞「kap」讀成「kah」這樣的例子),不管是入聲尾脫落,亦或是濁音韻頭的消失,率皆是來自華語的影響,有權力者透過體制、教育、媒體、法律等等,形塑一個華語制壓台語的環境,並讓台語在滅絕之前,先發生許多變化,而這些變化,是政治「權力」所造成的,與一個族群語言因時間經過所生發的自然語音演變,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我想,就是因為對這些變化背後的「權力」/「權力者」十分不滿,我不太想跟隨這變化、或接受這變化。而任何一個想隨波逐流、甚至順水推舟的人,都應該先問問這潮流從何而來,再來隨波或推舟也不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