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4, 2011

【台教會短評】外來政權剝奪本土台灣人母語教育權


作者/蔣為文

1945年日本投降後,聯軍統帥「麥克阿瑟」發布第一號命令,指派「蔣介石」代表聯軍到台灣及越南北部接受日軍的投降。照理講,受降任務完成後即應徹退回中國。但因蔣介石後來失去中國大片江山,只好持續占領台灣,借台灣來還「中華民國」的魂。

何以當時的越南能逃過一劫?據越南的高中教科書記載,那時蔣介石派二十萬軍隊進到北越。那些蔣家軍隊進到越南後,紀律敗壞,引發當地民怨。此外,蔣介石一方面要求越南臨時政府需供應大批糧食及黃金供蔣介石使用,一方面又介入越南內政,要越南釋出官位席次給親蔣人士。越南革命領導者「胡志明」眼見蔣介石在北越胡作非為且懷有長期占領越南的企圖,乃於政治上聯合法國的力量逼迫蔣介石於1946年從越南徹軍。在文化上,胡志明於1945年9月2號緊急宣布越南獨立後,隨即宣布推行越南羅馬字的國民教育運動

相形之下,台灣卻沒有那麼幸運。照理講,蔣介石完成日軍受降之後就應徹離台灣。接下來台灣應比照韓國或琉球群島交由美國軍政府託管一定時間後再交由當地的民政府自治,最後由本土台灣人公民投票決定未來。可惜,蔣介石及其中華民國流亡政權卻憑藉一紙新聞稿性質的「開羅宣言」,就妄稱台灣歸屬中國。由於後來相繼發生韓戰及越戰,美國為利用蔣介石圍堵中國共產黨,乃刻意模糊台灣地位,以方便蔣介石的流亡政權暫時留在台灣。

獲得喘息機會的中華民國外來政權不知感謝本土台灣人,卻變相實施戒嚴長達 38年。不僅如此,外來政權還透過教育及媒體長期對台灣人進行中國化的洗腦工作。蔣介石及其中國國民黨長期以來剝奪台灣人的教育權,不讓台灣人認識自己的歷史、地理、文化、語言與文學。

經過 20 多年來的政治民主化運動,台灣已逐步邁向民主化社會。原本期待台灣人終可拿回自己的教育權。殊不知,自2008年中國國民黨馬英九重新執政後,台灣又逐步走回戒嚴時期的大中國文化政策。譬如,原本教育部長杜正勝任內擬定的本土語言十年復育計畫,在馬上台後卻消失了。又,馬英九上台後教育部補助各台文社團的費用就逐年下降,其中2009年還刪除台語認證的預算。之後,在各界的抗議下,雖然教育部恢復辦理台語認證,但卻擅自降低認證的標準,刻意阻礙師資的檢定。原本每年實施的中小學台灣母語日訪視,近日卻被踢爆明年起不再辦理。

今年6月13日,近三十個本土社團前往教育部要求歸還台灣語文教育權。教育部以「增加學生負擔」為由,否決台灣母語教育權。沒隔幾天,教育部卻又宣布高中課程增加必修中華文化基本教材4學分。這種厚此薄彼的做法,實為外來政權心態。我們在此呼籲本土台灣人的母語教育權須受重視與保障:

第一:國小的台灣語文教育從現有一節提升為每週三節。

第二:比照中文及英文,將台灣語文列入國中、高中及大學的必修課程。

第三:大學及高中入學考試國文科改為語文科,讓考生從原住民族語、客語、台語及北京語四類語文自選一類應試。

第四:須有長期母語復育計畫,常態培訓台灣語文師資及建立台灣語文認證制度。

第五:秉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精神制定「語言平等及發展法」及成立中央級族群事務委員會,以保障台灣本土語言 (包含原住民族語、客語及台語)的法定地位及發展機會。

Tuesday, November 22, 2011

(轉)想起我那寂寞的、只會台語的阿母 寫給不會講母語的台灣年輕世代

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22/today-o5.htm


◎ 丁鳳珍


首先,這篇文章我要用華語文寫,因為我想寫給那些母語是台語,但卻不大會講台語,或許也看不大懂台語文的姊妹兄弟看。再來,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訓人,而是盼能更準確傳達出我內心的傷感,也期盼能與年輕世代更堅定的攜手合作,共同為我們的家鄉,我們的母語做些只有我們最能為她做的事,因為家鄉宛如母親般,即使受盡苦難、也總是不放棄養育疼愛我們。
賴和說過:「勇士當為義鬥爭。」到底這樣是不是偏激份子呢?希望台語系的學生上台灣文學課的時候,多練習用台語來報告,這樣的期盼為何會變成如跳樑小丑般的,逗得學生哄堂大笑?終於,被中國國民黨污蔑蹂躪過母語的我,再度感受到被中國國民黨鄙視羞辱的痛。因為,在中國國民黨在台灣推行數十年「請說國語、不准說方言的教育政策」之後,2011年的今天,台灣的孩子可以自由開口說母語了,但是多數台灣的孩子卻只能、只想開口說「國語」了,即使是台灣語文學系、台灣文學系的大學生。就連我家那兩個台語講得「夏夏叫」的中學生和小學生,為了和同學朋友有單純的互動,不想被當成異類,他們只有和祖父母、父母、姊弟之間的對話,才會單純講台語。
「不公不義」被教育手段包裹成「理所當然」,公平正義反而成為笑話,這樣「荒謬」的家鄉宛如「異鄉」般,讓人忍不住要為這樣的家鄉傷心落淚。但是,這是我們的家鄉,她一直需要我們還她應有的公道,重建她應有的榮光,所以,我們不要成為在家鄉自我放逐的「異鄉人」。在觀看電影《Seediq Bale》、《1895》,以及紀錄片《牽阮的手》的試映會時,我告訴自己:不要再流淚了,苦難的島嶼正需要我們為她打拼,母親般的家鄉正需要我們為她付出,「愛煞猛打拼為台灣」(客語),認真用心不怕苦,栽培自己,讓島國的榮光因你我的參與而溫柔美麗,那時候,我們再來豪情縱哭。
這樣想的我,是不是家鄉的怪人呢?

生於1970年的我,母親只會台語,師專剛畢業的國小導師告訴我們:講台語就是講髒話,要講「國語」,不要講台語。想成為乖孩子的我們,開始看不起自己的母語,覺得只會講台語的人不夠有水準。我小時候的電視節目一天只有中午及傍晚各有30分鐘的台語連續劇,其他時段電視都只會講「國語」,我的阿母因為聽不懂晚上8點檔連續劇的對話,常常問得讓無知不孝的我們嫌她煩。有些話為了不想讓母親聽懂,在母親身旁,我還會故意用「國語」和姊妹兄弟及好友交談。寂寞的、只會台語的,我的阿母在今年2月27日離開了這個說「國語」的世間,終於她不用再因為寂寞而一個人落淚了。
說「國語」的我,直到就讀成功大學中文系,旁聽了歷史系林瑞明老師的台灣近現代文學史,以及中文系施炳華老師的台語課,參加了第一屆台灣文藝營、第一屆台語文學營,20歲出頭的我,才終於知道,一直是學校優等生的自己,竟是讓自己母語瀕死的幫兇。
母親父親不必費力就教會我們講台語,我們的小孩卻有多少人會講台語呢?就在這兩三天,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羞辱鄙視不會講客家話的客家妹,講得振振有詞,難道,中國國民黨忘了:台灣人不會講母語的「恥辱」,正是拜該黨的不公不義的語言教育政策所致嗎?「打人的、喊救人」!這個島國是否還存在公義天理?感到沮喪的我,想看到。(作者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Tuesday, October 18, 2011

【轉】客語復振從屏東出發

(引文)屏東縣客語沉浸教育的成效,證明語言之間有著互助的關係,而非零和關係。甘明士(Jim Cummins)的「語言互助假設」(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Hypothesis)指出:語言學習總是建立在母語的基礎上,母語不但不是學習的負擔,反而是任何語言學習的資源。

張學謙 作

   台灣客語已經是瀕危語言(endangered language),如果沒有積極的挽救行動,不到一世代,客語將列入語言死亡的名單。前客委會主委葉菊蘭就將客語比喻為需要趕緊送往急診室的語言。

   生態保育有句口號說:「瀕危意味著還有時間挽救」。問題是,如何進行語言急救呢?世界各地的弱勢語言,常常因為家庭失傳,學校不教,而斷送生命。家庭與學校的母語教育,為語言挽救的兩個主要領域。

   弱勢語言存活不易,通常家長本身就不會使用弱勢語言,家庭失去母語傳承的功能,因此,需要藉助學校的母語教育。DeJong指出:「長久以來母語透過家庭環境傳承,現代社會學校環境則成為語言主要的習得場所。今日,學校和家庭這兩個環境必須攜手合作打造語言接觸環境,提升語言學習成效。」

   不過,現行的母語教育受限於時間(一個星期,一節課),並無法挽救滅種中的弱勢語言。國小課程不易調整為母語優先的政策,比較可行的是,成立母語幼稚園,給予幼兒足夠的母語沈浸(immersion)環境。

   語言復振需要「坐而言」也需要「起而行」。沉浸式母語教育在「坐而言」方面,相當成功,毛利人透過語言巢(Kohanga Reo)復振母語,是台灣關心語言復振人士,耳熟能詳的故事。很可惜,實際的「起而行」的作為,遲遲未見。一直到2007年,在屏東縣客家事務處與屏東教育大學幼教系的合作下,才開始進行實驗性的客語沈浸教學計畫。這本書就是屏東教育大學幼教系的陳雅鈴與陳仁富教授,參與客語沉浸計畫的總結報告。

   本書最值得稱道的是,兩位幼教專業的教授,能夠以「環球視野、在地行動」的精神,進行客語復振。在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的支持下,兩位教授「起而行」建立台灣第一個客語沉浸式幼稚園。客語沉浸式幼稚園成長快速,2007年只有3班,到了2010年已經有38個班級。實驗教學的成果卓著,經過客語沉浸幼稚園洗禮的兒童,客語聽說能力進步神速。教學結果顯示,經過一至二個月的客語沈浸教學,幼兒就可使用客語進行日常生活的對話互動。客語沉浸教學,不但增強客語能力,對幼兒非客語方面的能力,也有助益,接受客語沈浸教學的幼兒,在中文聽覺詞彙及數概念的表現優於優於非沈浸班級的幼兒。

   屏東縣客語沉浸教育的成效,證明語言之間有著互助的關係,而非零和關係。甘明士(Jim Cummins)的「語言互助假設」(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Hypothesis)指出:語言學習總是建立在母語的基礎上,母語不但不是學習的負擔,反而是任何語言學習的資源。研究發現母語及第二語言的讀寫能力緊密相關:母語讀寫的能力,能有效的支持第二語言的讀寫;再者,從母語習得的學術語言能力,也可轉移到第二語言。總之,母語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它有學習轉移的功效,在心理上、
社會上及教育上母語都是寶貴的學習資源,不是語言學習的阻礙。
   
    貝克說的好:「對弱勢語言兒童而言,家庭語言的成長,需要在課堂加以培育,才能讓稚嫩的植物成熟、開花結果。」本書是在幼兒園培養母語幼苗的教學寶典。書裡頭,不但提供國際在沉浸式教育的新近發展,還詳細的提供推行經驗及評估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本書的附件相當實用,可以作為推行的極佳參考。本書成功的證明,客語沉浸幼稚園不但可行,而且有極為重要的教育價值。其經驗說明,在學校提供幼兒母語沉浸的機會,就能培育幼兒的母語能力,促進其多種智能的發展,更能夠有效將學校轉型為母語得以重生的樂園,而非母語溺水而亡的地方。

    在本土語言不斷流失的當下,本書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語言挽救方案。希望客語沉浸式教育從屏東出發後,能夠傳遍整個台灣,各族群得以建立族群的母語幼稚園,為母語復振,培養新一代的母語使用者。

Monday, October 10, 2011

【轉】辛亥革命與台灣無關

作者:    蔣為文


中華民國的成立與辛亥革命有關,而辛亥革命成功與孫文等人組興中會有關,但這兩件事與台灣均無關。

公元1895年大清帝國皇帝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天皇。同年孫文等人亦在香港組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宗旨企圖以武力推翻外來統治者由滿族人建構而成的滿清政府。當時滿族人統治漢人已二百多年,但孫文並不承認滿族人統治中國的合法與合理性。同理,即使當今由中國人及少數台灣人買辦組成的中華民國外來統治階級已統治台灣六十餘年,其合法與合理性何在?

由於越南位於中國南方邊界,故成為孫文的重要革命基地。興中會的青天白日革命旗的白日光芒其實也仿自越南的銅鼓圖騰。二十世紀初,孫文曾先後到越南六次,並在越南遙控指揮革命反清。最有名的是1907年的鎮南關起義。該次起義失敗後,孫文被當時統治越南的法國驅逐出境。這些史實說明,孫文革命與越南的關係遠高於台灣。但越南終究是越南,不是中華民國也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公元19458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後,聯軍統帥麥克阿瑟要求蔣介石代表聯軍到台灣及越南北部接受日軍投降。當時蔣介石派盧漢帶領二十萬大軍進入北越。紀律甚差的蔣軍一進到北越,一方面收刮北越糧食,一方面介入越南內政以扶持越南國民黨等親中人士。曾被中國國民黨關在廣西的監獄長達一年的越南國父胡志明深知蔣介石軍隊長期占領越南的野心,故發動八月革命起義,並緊急於92日宣布越南獨立。之後胡志明並以苦肉計委與法國簽訂三六協定,透過法國的力量才將蔣介石趕出越南。當時如果沒有胡志明的遠見,越南恐怕也將成為中華民國借屍還魂的一省。(作者為台越文化協會理事長、成大台文系副教授)

Thursday, September 22, 2011

【轉】我們需要推動台語族群文化的專責機構


作者  蔣為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1年公布一份《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呼籲世界各國重視維護語言文化多樣性重要。台灣本土語文過去遭受獨尊華語的國語政策影響導致面臨很嚴重的失傳危機。幸好這幾年來中央政府陸續成立了原住民族委員會客家委員會,多少可以做一些搶救原住民族語客語的工作。可惜,人口數佔75%左右台語族群卻因缺乏政府資源而變成了多數弱勢者

有人說台語族群已經是多數,不是少數,所以不需設專責機構來推動。這樣有道理嗎?如果說現在的國民教育和傳播媒體有75%以上都使用台語,那麼我們絕對同意不用設專責機構。可惜,當今的教育與媒體仍然是華語壟斷,不是嗎?台語和客語、原住民族語一樣,就像被土匪砍傷倒臥在地的受害者一樣,如果不予急救,如何能恢復正常活力?

我們以2010年為例來看中央政府預算如何剝奪台語族群的預算資源。2010年原住民族委員會年度預算是72.5億,客家委員會是27億。其中,客家委員會編列來推動客語教育預算1.7億、補助客語傳播媒體是7億,總共8.7億。這些預算當中尚未包含教育部國語會編列預算。而台語預算?勉強要算,就只有國語會台語組那區區幾千萬的預算而已。相形之下,專責服務新移民的外配基金每年都還有3億元。就預算分配來看,台語族群連外籍配偶都還不如!

預算不足,連帶影響的是推廣業務的減少。譬如原住民族有專屬的原住民族電視台,客家族也有客家電視台,但卻沒有台語電視台。又,以本土語言認證為例,原住民族委員會早2001年就開始辦理原住民族語考試。原住民學生升學考試原本憑血統可加25%分數,若通過考試者則可加到35%。客家委員會也2006年開始年定期辦理客語認證,通過考試的學生還有最高獎金一萬元可領。然而,台語認證業務原本預定2009年辦理,卻因中國國民黨於立法院刪除該年預算,導致延遲至2010年才能辦理。由於客語認證有獎金可領,台語認證卻沒經費可獎勵,導致報名台語認證的人數比客語認證還少。

除了預算分配不均,相關的法規也獨漏台語族群的權利。譬如,政府於2005年公布「原住民族基本法」,2010年公布「客家基本法」等以保障原住民族及客家族群。我們不僅不反對,甚至還支持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用法律層次及專責機構來保障他們的族語與文化。但我們不禁要問,台語呢?難道台語族群的語言文化不需受到保障與發揚嗎?

我們呼籲,基於公平正義原則,中央政府應比照原住民族及客家,成立台語電視台及台語委員會並盡速制定「語言平等及發展法」!如果馬政府不肯做,綠營的高雄市政府應率先比照原住民族及客家事務委員會成立市級台語事務委員會!(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Wednesday, July 27, 2011

Web 2.0 的警告標示

如果我沒理解錯,Web 2.0 的概念重點在於打破資訊的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的籓籬,透過眾多使用者之間的資訊分享,讓訊息快速生產、被利用、並相互流通。

Web 2.0 並不是一個技術標準,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有形的產品,但如果它是,顯然需要一個警告標示:「資訊提供者的智識、動機、水準不一,服用前宜三思!」

今天晚上在 HBO 看了一部電影,叫「運鈔車大盜」(Armored),在看之前,只覺得卡司不錯,但整體如何,難免想看看網路上鄉民的評價。

==以下無雷==

個人對於:「很好看!」以及「結局有點虎頭蛇尾。」這類的看法沒太多意見,比較具殺傷力的,應該是類似這幾句:「什麼爛編劇!壞人變成英雄,莫名奇妙。」

最後,我還是看了這部電影,看完之後,對於上頭這幾句很有殺傷力的評語,感觸良多,會覺得「壞人變英雄」很「莫名奇妙」的這位仁兄/仁姊,在我的忖度裡,大概也會把很多深刻描繪人性的世界名著視為莫名奇妙吧!他/她的這幾句評語,對照我看過電影後的感受,只能說沒什麼深度,而這原因,大概就是缺乏對於生活現實的體驗,也缺少對於人性微妙的理解.......這樣的人,除了餵給他最普通的故事,任何試圖深入刻劃的企圖,或都將歸於無用!

這不但是 Web 2.0 的警告標示,也是任何寫故事的人,都要事先提起的心理準備。

Tuesday, June 14, 2011

給但憑直覺的素人語言「學家」們

在技術發達、專業分工的現代社會,各學門都有其進入門檻,尊重專業也已經成為一種「常識」,但在台灣,許多人卻「自封為語言學家」,好像語言學只需要直覺,會說話就懂語言學,人人都可以論述主張一番。

日昨翁聖峰教授一席對「台語羅馬字」的評論,以及文中所引部份人士的看法,固然是出於善意及一番好心,希望台語文書寫能順利推行,不過,教育部公佈的「台語羅馬字」之所以有目前的設計,其背後自有其嚴謹的考慮及原因,文中引述宋澤萊面詢一群國中生的意見,並用以做為反對的主要理由,這未免也太抬舉國中生了,若其成理,建請各大學語言學相關系所招聘國中學歷者擔任教授何如?

以下簡短回答為什麼「台語羅馬字」的「p」發音近似注音符號的「ㄅ」,「t」的發音近似注意符號的「ㄉ」:因為台語的子音系統是「清音送氣」、「清音不送氣」及「濁音」三元對立,比起二元對立的華語要複雜,所以注音符號無法清楚表述,造成對應上的錯位;再來,又為什麼這發音感覺起來,和一般人對英語的印象不同,因為英語的子音在音素層面上「不分送氣與不送氣」,所以,用英語的子音發音來想台語,也會造成錯位及誤解!

以上簡短的說明,相信很多人聽不懂,還請讀者自行請教及查證,這番敘述,只是要指出:參與制定「台語羅馬字」的語言學家們,不是笨蛋!而憑著直覺做出評斷的語言學素人與國中生們,在深入了解之前,請先別搖頭或訕笑吧!

英文,固然是現在全球的準共通語,不過,卻也只是全世界六千多種語言的其中一種,要用一些台灣人誤解的英文發音,來評斷所有的拼寫系統之前,要不要先問問看法語人「poison」及「pas」怎麼讀,問問印尼語及越南語使用者「p」及「t」送氣不送氣!

「台語羅馬字」(包括教育部版及相容的傳統白話字)有超過一百二十年的歷史,文獻堆起來像座小山,難道使用者都對發音有所誤解?最諷刺的是,創立及修訂台語羅馬字的Robert Morrison (馬禮遜)及 John Van Nest Talmage (打馬字)等人,不是英國人就是美國人,他們為台語設計的系統為什麼和台灣一些人對英文發音的直覺不同,難道,他們的英語程度,會比台灣的國中生還差?

設若我們真的把「台語羅馬字」的「p」改為送氣如「ㄆ」,「t」如送氣的「ㄊ」,最終還是要面對台語三元對立子音系統的需求呀!結果,只是又生出「bh」及「dh」這些英文所沒有的符號而已,而代價卻是背離了全世界語言學家所通用的「國際音標」(IPA),初始動機則僅只是台灣人貧乏的語言學知識,以及對英語發音的誤解,難道,這真的值得嗎?

Monday, June 13, 2011

陳芳明們,不要製造台灣文學生態災難!--再度回應陳芳明6/12的謬論 (by蔣為文)


蔣為文
2011.6.12
在母語文盲陳芳明教授還沒學會台文書寫之前,本人仍將權宜地使用中文回應陳芳明的謬論。

近日發言污名化本人並認為母語文學會「窄化台灣文化」 (聯合報)且「堅用台文恐失溝通平台」 (公視)的政大台灣文學所所長陳芳明今日來到國立台灣文學館參加鹽分地帶文學研討會的圓桌會議。在提問期間,陳芳明不僅不正面回答現場多人針對母語文學的質疑,還刻意分化族群和諧,實令人感到遺憾與不可思議。

不僅地球暖化,人為因素通常也是造成生態失衡的主因。不當的引進外來物種通常是造成本土物種滅絕的原因之一。譬如美國大螯蝦、福壽螺與紅火蟻等都對台灣的生態造成嚴重破壞的後果。外來物種並非不能引進,但必須在對當地物種不構成生存威脅的條件下,逐步與本地物種形成生態平衡才行。若因引進外來物種而造成本地多數物種死亡,這絕對是災難,而非生態多樣。

隨著地球自然生態受破壞事件日益增多,世界文化多樣性也遭受空前的浩劫。本人深信,台灣文學絕對是多元文化的文學,包含原住民族語文學、客語文學及台語文學。即使是華語、日語、英語及越南語等台灣國民使用的語言,當然也可以成為台灣文學的一部分。但,如果台文系(所)必須獨尊華語,這絕對是霸權心態,而非多元文化的表現!

如果陳芳明真的是文化多元主義者,就應該展現在台文所的專業設計。可惜,從政大台文所的設計,只見獨尊華語,卻不見台灣母語文學的蹤跡(參閱圖一)。譬如,碩班入學考寧可考國文、英文及中國文學史,卻不容台灣語文。畢業語文寧可要求第二外語,卻不屑台灣語文。試問這樣合理嗎?英文系加強英文,日文系加強日文,中文系加強中文,台文系加強台灣語文,這本是專業訓練應有的分工合作。可惜,陳芳明卻假藉文化多元之名,行霸凌台灣語文之實!

我在此鄭重呼籲陳芳明們,立即停止製造台灣文學生態災難,讓台灣文學回歸真正的多元面貌吧!


Wednesday, June 08, 2011

語言是台灣獻給世界的禮物(by 陳其南)


◎ 陳其南


在英國發行了四百多年的《自然》雜誌,在二○○○年四○三卷六七七一期刊登了一篇文章,標題為「台灣獻給世界的禮物(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作者是當今名滿天下的加州大學教授戴蒙,出版過《第三種猩猩》、《槍砲.病菌與鋼鐵》和《大崩壞》等名著。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裡大多 數人並不知道台灣有什麼東西值得戴蒙在這頂尖的科學刊物上如此推崇。

正確答案是台灣的南島原住民語言。南島語系的位階等同於印歐或漢藏語 系,其分佈西從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到夏威夷、紐西蘭和復活節島,現有一千二百種不同語言,當然全都用羅馬字拼音。所有這些語言可再歸類為十大支,台灣以 外的一千多種都只能算是其中一支,台灣原住民語雖然不到三十種卻佔了剩下的九大分支,不僅最多樣且最古老,這就是南島語族台灣「原鄉」論的根據。世界上主 要的語系屈指可數,出自台灣的南島語是其中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說是台灣獻給世界的禮物並不誇張,這也是上帝賜給台灣的禮物,是一級的世界文化遺產。

然而二○○八年換黨執政之後,中華國族主義者似乎不樂見台灣這種多元的文化與語言資產。由於教育和政治力量的潛移默化,連台灣母語使用者都不自覺地出現葛蘭 西所說的自我「霸權化」傾向,從上而下鄙視自己的語言,更何況遠為弱勢的南島語族。大中國意識正衝擊著台灣多元文化基因的保存與發展工作。瀕臨絕種的生 物、已失去使用價值的文化資產都有立法保護,而最珍貴的族群語言卻有意無意地被霸凌摧殘。文化人這種心態是矛盾的,也是虛偽的,因為他們從不敢說是反對多 元文化的價值觀和人文主義的關懷。

即使在漢語系統中,有一種語言學理論也認為北京話應該是最晚出現且是變化最多的一支,更早離開中原的閩南話以及客家話其實保留了較多的漢語古音,因此才會有一種現象,就是使用傳承自閩南話的台語念古唐詩,有些地方要比北京話來得準確。可是這樣的文語卻因為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扭曲而被貶為市井小民販夫走卒的「生活語言」,連以此作為母語和知識資源的文化人也內化了這種差別意識,拳拳服膺主流。

事實上,今天地理上的「閩南」已失去其獨特性和識別性,而移民到台灣的閩南人早在土著化之後就形成了新的「台灣人」標誌,其所說的語言自然也因此獲得了「台 灣話」之名。原是源頭,卻已在消失中的「閩南」意象,實無法取代歷史文化發展更為豐富的「台灣」現實,「台灣」的文化識別性遠遠大於「閩南」。全球化的趨 勢已使得民族國家概念有些過時,一統化和消弭內部差異的國族思想應停留於上個世紀,立基於地方多元文化的公民國家才是下一步台灣應該追求的理想。

(作者為文化人類學家,前文建會主委,現任北藝大教授)

Tuesday, June 07, 2011

退涼(第二集)

GoAnimate.com: The-liang 2 by Taokara

Like it? Create your own at GoAnimate.com. It's free and fun!

退涼 (第一集)

GoAnimate.com: The-liang by Taokara

Like it? Create your own at GoAnimate.com. It's free and fun!

Monday, June 06, 2011

透仔

GoAnimate.com: Thau-a by Taokara

Like it? Create your own at GoAnimate.com. It's free and fun!

阿公

GoAnimate.com: A-kong by Taokara

Like it? Create your own at GoAnimate.com. It's free and fun!

Sunday, June 05, 2011

破台語

GoAnimate.com: Phua Tai-gi by Taokara

Like it? Create your own at GoAnimate.com. It's free and fun!

講台語救星艦

GoAnimate.com: Speak Taiwanese to save the ship by Taokara

Like it? Create your own at GoAnimate.com. It's free and fun!

講台語,上蓋 cool!

GoAnimate.com: Kong Tai-gi by Taokara

Like it? Create your own at GoAnimate.com. It's free and fun!

Wednesday, June 01, 2011

可以這樣來理解黃春明與蔣為文事件 (by佛國喬)

這篇很有營養,但很長,所以就不全文轉貼了,如果想成為很有思想深度的人,建議點進去仔細的看,然後,贊成也好、反對也好,對於腦袋來說,都是很好的運動。

可以這樣來理解黃春明與蔣為文事件 (by佛國喬)

聽巫永福、想黃春明(By Tsung-Han Wen)

來源連結

「巫永福文學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順利落幕,這兩日會議中,趙天儀老師、張炎憲老師、李魁賢老師、林鎮山老師、李敏勇老師等,都分享了他們與巫永福接觸時,巫老再三叮嚀,或主動要求使用母語的堅持與執念。甚至,巫老曾在公開場合相當直率地要求鍾肇政使用客家話,即便鍾肇政回應說怕大家聽不懂,巫老仍表示:「沒關係,我聽得懂」。雖然這兩日現場有外籍來賓,張炎憲老師、趙天儀老師與李魁賢老師仍特別表示「怕被巫老罵」、「尊敬巫老」,全程使用台語,大會在接受謝惠貞老師建議後,原本欲安排「台語翻華語」的翻譯給外籍學者,但他們客氣的拒絕了。

結果,本次會議中,以量化研究方法討論巫永福詩作詞彙使用情形的韓國學者林大根教授,反而在這一連串的台語發言、巫老語言使用的經驗分享後,赫然發現巫永福是位堅持以台語進行個人後殖民生活的實踐者,這樣的語言使用意義,對林大根教授的研究影響頗大,畢竟,巫永福思考與書寫的轉譯過程,將成為詞彙分析裡,最巨大的變動性因素。緊接著,李魁賢老師、趙天儀老師在現場都補充巫永福是以台語思考,不得已才用華語寫作的說法,而這樣的語境,直接影響著巫永福的文學創作、創作觀。

巫永福早在1934年就預告:「我相信語言問題今後將被多所討論,在台灣的社會這是不能避免的問題,就是現在也成一種問題呀。」(巫永福精選集評論卷:頁30),這篇〈吾々の創作問題〉所提及的語言使用情形,說明了當時作家在「本島語」、「日本語」使用,有著表現力「不完全」、「被滅殺」的共同苦惱。戰後,巫永福以台語思維自己翻譯成:〈咱的創作問題〉,並追記內容,提出他重要的文學觀;他也在追記的內容中表示,「中國人使用北京話、台灣人講台灣話」,雖然都是用漢字表達,台灣卻因多種族群的混血與生活交流,「其風俗習慣、氣質與價值觀與中國人有所不同」,顯然,巫永福「台灣民族觀」的疆界確實成形。

彭瑞金老師在現場發言時,特別說了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八卦」,巫老曾追溯個人家族淵源,寫了一篇〈巫氏源流考〉,發現自己是HoLo人,並厭惡人家說他是閩南人;後來,某作家透過田野調查與親族比對的方式,發現巫老極可能為客家人,但巫永福對調查內容駁斥,也不承認自己是客家人,連在場的巫宜蕙女士也不知此事。最後,該作家以此撰寫了一篇小說,獲得南投縣文學獎。(溫按:查為莊華堂,小說名稱應是〈五城堡滿叔公太的喪禮〉)由這則故事與前述諸多學者的分享串引,我們顯然可以發覺巫永福從「母語」的使用,找到自己的種族認同、文化認同,乃至於民族認同,並且堅定地落實於生活,及各種大小場合之中。巫老在接受許雪姬訪問的記錄中,曾表示:「終戰後,整個生活黑暗,想法完全變了,大陸不是我的祖國,台灣才是我的祖國」(巫永福精選集評論卷:頁289)。早在1986年,巫永福發表〈古老的台灣河洛語〉一文,便透過更理性的論述,意圖表達台灣語言與民族文化的特性,其文說明河洛語的發展,並討論了許多「台語」(按:巫永福亦以此用法)與生活文化對應的特殊情形,他也從族群互動,及台語受到的變化,認為「台灣人」與福建、廣東等「河洛語系族人」有所不同,這都是他在語言認同中,找到主體性定位的最佳佐證,也呼應了現場諸多學者提出他堅持使用台語,並要求身邊友人也使用「母語」溝通的直率理想性。

林鎮山老師在綜合論壇分享他在國外與客家朋友聊天時,為了避免族群語言的歧異紛爭,後來只得選擇以共同的語言:「華語」,進行溝通,而華語在那時候是單純的溝通工具,雖然他的發言不多,我還不能完整理解他的語言使用觀念,但,猶如李敏勇老師所言:「台灣如果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中文也是通行語言的一種」,或許這是我們跟日治時期作家一樣,不得不承認、應面對又無奈的事實,戰後國民黨專政的新殖民語言,也如日語一般與台灣的母語糾葛纏繞。值得注意是,巫永福的創作、巫永福的故事,令人深刻地感受、讚嘆這位作家對文化語言的實踐,以及他在探索家族根源、發覺自我的過程中,所累積的、堅定的、熱情的、理性的意志,讓我們對於使用母語有著相當大的啟發; 如果莊華堂的調查屬實,巫永福也確實聽得懂客家話,那麼對巫永福而言,客家話即有可能是比台語更早的第一母語、環境母語,顯然,巫永福所堅持使用的台語,是他在自我認同過程中,所立定的「民族語言」。

巫永福是跨越戰爭期的作家,戰前首次出現第一母語(台語)與殖民日語的調適,戰後則須面臨第一母語(台語)、第二「母語」(日語)都「失語」的窘態,重新學習由官方主導推出的新殖民語言(北京話);也因著戰後創作所遭逢的語言問題,使巫永福以新詩創作的作品更多,省去小說要用更多表意文字的困擾,由巫永福在不同場合都特別使用台語的精神,令人想起陳秀喜訪日的經典故事;陳女士的日語使用優秀,受到日本友人誇獎時,以詩句表達自己越擅於使用日語,便凸顯殖民鑿痕的刻記越深,因此觸發在場日人下跪致歉。顯然,語言與創作的互動問題,對這批跨越語言的作家們而言,自然不是單純使用與否,或者是表達情形如何,更深層的底蘊是表現在「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等繁複的「生命意義」。

或許我們都「捨本逐末」了!華語這項「殖民語言」,遮斷了我們根生的母語價值觀,數百年來,「台語在悠久的歷史中承受了時代環境命運的演變,語言也受了部分影響而變化」(巫永福精選集評論卷:頁104),台語所凝結的「台灣性」,那才是「台灣人」的民族語言,那才真正具有台灣文化的表徵。我們使用「華語」進行單純的溝通,也一如我們會使用英語作為世界語言的交流一般,但我們更應該去找到自己的母語,使用它、延續它、書寫他,讓深層的文化脈絡根生在我們的生命當中,那才是找到自己精神心靈上,安身立命的「原鄉」。

我在聆聽巫永福故事、閱讀巫永福評論時,想起了黃春明,兩人對台語使用與發展脈絡的觀念,有極大的差異。「如果巫永福聽黃春明的演講,他也會起身抗議吧!」,我在聆聽黃春明演講的錄音檔時,也想起了巫永福。

這不是對兩人進行比較,只是正好在「五月」這個時間點上,在5/31這天,我透過聆聽與閱讀,重新認識了這兩位作家。黃春明的評斷,並沒有把台語的發展及兼融族群的特殊性思考進去,因此他才會誤以為漳州話、泉州話在台灣是封裝保存不變的;母語在生活當中的使用,早已受到嚴重的威脅與取代,北京話(華語)在教育環境獲得的優勢,難道不會主導、影響孩子的思維、使用與成長?黃春明是在台語包圍的環境底下習得母語,而在官方統治策略中學習新語言,他當然可以怡然自得的使用台語養分,但如我輩以降的孩子們,卻多是在北京話的背景底下成長,台語已經不是母語之一,當然要透過後天的學習獲得。

佇黃春明事件過後,了解巫永福先生對台語ê見解,kap伊應用母語ê實現,對我有確實ê啟示,假使咱毋但佇生活講母語,亦佇思考用母語、寫字用母語、報告講母語,又閣若親像巫永福先生,佇各種ê場合,攏主動講台語,閣邀請伊ê朋友講母語,按呢台灣話才有交流、相迵、相尊重,做到族群和睦,保存文化記憶,生成台灣民族ê可能,仝時陣,這嘛是給家己揹擔頭,走找生命意義ê重要過程。

黃春明的台語文觀點商榷(By 施炳華教授)

作者:成功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施炳華2011.5.30

黃春明先生在國立台灣文學館的演講〈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引起蔣為文副教授的舉牌抗議,以及後續的報紙、電視報導。我看各種報導都只強調衝突的表象,沒有深入分析引起兩方面衝突的原因,因為報導者都不在現場。我當時在現場聆聽,發覺黃春明所說的「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現況」很多是他個人的主觀看法,違背事實,所以我很認真聽、認真記;要等待最後交談的時間來發問,沒想到因為發生衝突而無法發問。

我是嘉義師範學校畢業,成功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我研究、教學、推行台語已有二十年,也參與台語支援教師教學「鄉土語言」的輔導,並且是南一書局台語課本(1~12冊)編輯的指導教授。

黃春明先生以其文學作家、而不是以研究台語文的身份來談〈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我聽出他對這個主題並沒有深入的了解;他的論點,值得討論的有下面幾點:(以下引號內的文字是黃春明的演講原文,圓形括號內的文字是筆者所加,補足說話的文意)

1黃:語言「是在生活裡面學習。」「我們竟然把我們生活的語言要拿到課堂裡面學習。」
我的認知:若是家庭裡父母對子女都講母語、甚至教母語,台語就不會淪落到今天這麼淒慘的地步──青少年台語講不流利,也看不起台語,不想講台語。就是因為過去三、四十年來國民政府「推行國語,禁止講方言」的政策(從1956年的「全面性的說國語運動」、1963年的「中小學各科教學應一律使用國語,學生違反者依獎懲辦法處理」,一直到1987年戒嚴法解除為止),使得台灣人一般家長在家庭中對子女不常講母語,子女(學生)到學校則講華語(國語)、甚至生活中也慢慢以華語為第一語言。眼看台語將要消失了,經過眾多台灣人的爭取,才有九十年度(2001年)起的每週一節的「鄉土語言」必選課程,正式在學校教母語(包括台語、客家語、原住民語)。黃春明也提到台灣人所遭受到的語言被歧視的痛苦;但是,對於台灣人想要保存母語、台灣文化的苦心,他好像沒有感覺到。再進一步講,沒有文字化的語言的族群註定要被奴役,想要把台語提昇到語言書寫的程度,更需要在學校教。

2黃:教育部沒有準備好就在學校實施:音標不統一,「現在小孩子有課本在學校讀耶,也沒有老師,也沒有標準的音,也沒有標準的一個字,就這樣可以學下來?」「標準字沒有,有的話都是借音借字。文字也沒有統一,再來呢老師也沒有,」「你家的子女如果有在國小,或者國中唸書的,有沒有聽他們講,媽媽爸爸這個要怎麼唸?這個要怎麼講?爸爸媽媽說我們也不知道。難道這個事情是好現象嗎?」

我的認知:目前的台語文教育有教育部公佈的音標,700個字詞的常用字,有很多台語文教師,「爸爸媽媽不會唸」是因為沒有學習台語文。

台語是在長期被打壓的環境中拚命在爭取存活的空間。「鄉土語言」教學實施初期難免有些紊亂,經由專家學者的努力,總算在2006年教育部公佈「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簡稱台羅拼音);至於漢字的使用,也陸續公佈並在2009年公佈「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700字詞」。700字詞是常用字,算是標準字(雖然其中有少數字尚待改進),母語教學的準備也差不多了。

台語與華語(北京方言)的語音、詞彙、語法有相同的(如:我是台灣人),也有不同的(如:伊共(kā)我打。華語是:他打我。)語言有時候找不到適當的漢字來書寫,如國語「後背」,台語是「尻脊骿(kha-tsiah-phiāⁿ =肩背。古漢語「尻」,指脊骨末端,臀部)。以國語、國字為唯一標準的人看不懂「尻脊骿」、唸不出它的音,不檢討自己沒有學習,反而怪台語文,真是怪事!說話要學習,文字更要學習,不學台語文字,看不懂就說是怪字,說得過去嗎?只要想學習,看一、二次,唸一、二遍,就見怪不怪了。在台灣飽受壓抑的母語教學就像剛學走路的小孩子,一開始難免跌跌撞撞,我們要扶持他、幫助他,他才能走得穩,長大成人;如果他一跌倒,你就禁止他走路,那他就永遠不會走路,不能長大成人。

我所知道的台語教學,小學生是在很自由、遊戲中上課的──因為是規定不准考試、不算成績的教學。往往是在一課、或一個單元之後的「學習活動單」來個「╳╳遊戲」,如「找朋友」、「猜猜我是誰」等。

南一書局台語課本的編輯群,除了我是指導教授以外,主編藍淑貞是台語文學作家,曾經得過很多獎項,編輯委員都是現職國小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有專業的台語素養,所編出來的台語教材,有日常生活會話、有童謠、有詩歌,是具有培養兒童說寫台語、想像力、文學寫作能力的教材。課本上雖然有羅馬字、漢字,往往只是做參考,尤其是注重聽、說的低年級,年級越高才斟酌增加字詞。

投入國小「鄉土語言」課的支援教師很多,都是經過政府機關考試認證通過的,大部份是競競業業,惟恐教不好沒了「頭路」,所以母語教學是生活化、有趣的。不是像黃春明說的「沒有教師」和台語教學一無是處。當然,也有教得不是很好的,但總不能「一竿打翻整隻船」吧!
「文字只是一種符號」,漢字是文字,羅馬字(如上文的kha-tsiah-phiāⁿ)也是文字。以上是就漢字來講,講到記音的羅馬字(或叫做白話字),從1885年的《府城教會公報》開始,到現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都是用羅馬字書寫台語。台語文不必然一定要用漢字,現在最通行的是「漢羅台語文」(以漢字為主,找不到適當漢字的就用羅馬字)。而黃春明的台語文只局限在漢字的標準字。

3黃:如果要在學校實施母語教育,要等準備好才來教。「一個語言、一個文字,要讓他變成大多數人(可以用),要經過一段多長的(時間)?」

我的認知:台語文已經有教育部公佈的音標,700個字詞的常用字,是他不知道或故意裝做不知道。再說如果要等到他認定的台語文字標準化的完成,才能在學校實施母語教育;到那時,台語早就被消滅了──如果只剩下簡單的幾個生活詞,如「跋倒」(pua̍h-tó)、「阿嬤」,而不能說完整的一句話,就是代表台語已經消失了。沒有語言,哪裡還有文字呢!

4「台語一鄉一腔,」「為了本土化,閩南話成為台灣話,又沒有拿出一個標準的音、字。」他舉例:「李昂是鹿港人(本名施淑端),是泉州話,我是漳州的,就是漳州話。」用閩南語寫作,「宋澤萊很早就寫了,他現在不寫了。因為我發現,他寫得很辛苦,啊我們也讀得很辛苦。」

我的認知:

(1)台語固然有不同的腔調,但是他忽略了台語演變漸漸趨向於一致的事實,我(施炳華)也是鹿港人,我寫的台語文,大家是否看得懂,可以驗證。

(2)「宋澤萊寫得很辛苦」是因為他初期寫的現象,如果繼續寫,會越寫越流利。「我們也讀得很辛苦。」是因為宋的早期寫作用字沒有像現在較有一致性,而讀者如果沒有學、不學台語文,當然是讀得很辛苦。

(3)以宋澤萊的台語文來涵蓋所有的台語文是「以一蓋全」的錯誤邏輯。

以下一一辯明:

(1)是台語的腔調差別:大概說來,台語雖然有宜蘭腔(代表純漳腔)、鹿港腔(代表純泉腔)的差別,其他地方是漳泉混合腔;但是台語的現況,由於遷居、婚姻、生活的適應、有聲媒體的影響,一、兩百年來到最近幾十年來,各種腔調慢慢地趨於一致,因此有所謂「優勢腔」的名稱,也就是大部份的人所講的,大家都聽得懂、容易溝通的一種台灣話。我本身是鹿港人,為了生活、與人談話的方便,鹿港腔也跟著人家改變,這是語言自然演變的趨勢,但各人仍多少保存他自己的腔調。黃所謂「宜蘭腔、鹿港腔不一樣,」要由此推演出「台語怎麼寫?」的結論。是昧於台語的發展演變。

用漢字書寫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同樣的文字,可以唸不同腔調的音,所以宜蘭人和鹿港人、其他地方的人都可以各自唸他們的音。如:

食 飯 配 魯 卵。
宜蘭: tsia̍h pūiⁿ phuè lóo nūi.
鹿港: tsia̍h pn̄g phèr lóo ln̄g.
台北同安腔: tsia̍h pn̄g phè lóo nn̄g.
(大稻埕區)

台語文學(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史詩等)的作品很多,全台灣各地不同腔調的作者都有,就擺在他演講的地點──國立台灣文學館的「台灣本土母語文學常設展」。他來這個地方演講,卻說台語沒有標準化,無法用文字(漢字)順利地寫作文學作品,等於是自己矇著眼睛說:「看不見!」「國立台灣文學館」的努力完全被忽視。自由時報5,26的報導標題是「黃春明論台語文 成大教授踢館」,誰來踢館?

(2)宋澤萊的台語文屬於台語文發展史中的早期試驗作品,有他的局限,林香薇〈論宋澤萊台語詩《一枝煎匙》的用字與用詞〉(《師大學報》48卷第2期【人文與社會類】)說:
第一、宋氏的用字向來是以字源字為主;第二、宋氏較少使用方言字,所以出現頻率都偏低;第三、從〈抗暴个打貓市〉(1987)到《一枝煎匙》(2001),宋氏的標音字和標義字的使用比率大幅升高,尤其是標音字的部份。《一枝煎匙》裡詞彙選用的情形……,常常夾雜華語詞彙、文言語詞,使得文讀音語詞大量增加,尤其是華語用而台語不使用的詞彙,往往阻礙了讀者的閱讀。

從宋澤萊的〈抗暴个打貓市〉(1987年)到現在,台語文的發展已走向能順利書寫而且趨向於一致性的地步,如:

a.用漢字的一致(大多以教育部的700字詞為主)。
b.使用「漢羅台語文」(以漢字為主,找不到適當漢字的就用羅馬字)。

黃春明曾經仔細閱讀過台語文學作品嗎?有沒有真正對台語文好好研究?(他說:「標準字沒有,有的話都是借音借字。」請問:台語「我是台灣人」是不是標準字?還是借音借字?」)不知(或故意忽略)台語及台語文的發展,而用早期的、單一作者「以一蓋全」,是違背事實的論述!

(5)獨尊統一的「國語」:「中國的幅員這麼廣大,但是,文同、文字是共通的,但是發音講話都不一樣,還是呢,要來一個標準語。……這樣小孩子學語言才方便,孩子不能太複雜。你(語言學習)不方便,反而增加了他們的一個一個學習的困難。所以北京話只有四聲嘛,陰陽上去,那這個北京話,是這樣子的。」「台灣人,為了說要重視本土的教育,……鑽到牛角尖去了。我去年到災區去表演,帶著劇團去表演。高雄縣的六龜國中,有閩南人,有客家人,還有原住民,還要學英文。這裡是閩南話,……這邊就客家話,那邊是原住民。我想,學生會瘋掉。也真的是很了不起。怎麼搞成這樣呢?教育搞成這樣?」蘇貞昌當屏東縣長時是母語教育最有希望、最成功的時期,由黃春明上面的話可以證明。學說自己的母語怎麼會「瘋掉」?如果能夠再學別人的母語,增加溝通的機會,更能促進不同族群的和諧,不是很好嗎?但是,他卻從反面來說「教育搞成這樣?」1996年的《世界語言權利宣言》(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Linguistic Rights)支持語言權利,特別是瀕危語言的語言權利。傳承母語,維護少數族群的語言權利,是符合國際潮流的語言權利;這樣的觀念是不存在他心中的,他心中只有統一的「國語」。

結論:

黃春明先生曾是有名的鄉土文學作家,受到一般人的景仰;但是在「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議題上,他似乎被擺錯了位置。他的觀點是:獨尊統一的「國語」,說、寫原住民語、客語、台語是徒增混亂;完全忽視台語及台語文的發展及台語文教育的事實;全盤否定了台灣人幾十年來在艱困的環境中為保存母語所作的努力與對未來的希望:以致於引起抗議、「台灣人」卻用「國語」飆「五字經」的國罵,使兩造(應該是三造,「百年小說」卻沒有台語小說,而莫明其妙地加入〈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的議題)都受傷的憾事,誰之過?

各人有各人的觀察點與認知,無法強同;但是黃春明先生是站在台上對著大家說:台語文沒有標準化,用文字寫(並且台語文只限於用漢字)很難看得懂、最好都是用華文寫。其影響力相當大(按照主辦單位的計畫,這是全程錄影,要讓有興趣者事後在網路上隨時點看的),蔣為文認為他扭曲了整個台語文書寫及教育,忍不住才舉牌抗議。

「事無兩造之詞,則獄有偏聽之惑」,當學界、媒體都一致譴責蔣為文時,我覺得有必要把現場黃春明所說的重點以及「我的認知」說清楚,請大家平心靜氣地作一個公評。

我最後再強調: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要素,語言若消失,文化就不存在,那個族群也就消失了。原住民是最好的見證;所以現在的原住民也要用他們的語言文字來記錄他們的心聲、他們的文化。台灣人忍心見到母語、台灣文化消失嗎?

Tuesday, May 31, 2011

消失中的成功大學(by 李中志)

出處:2010年5月31日 蘋果日報


成大台文系的蔣為文教授到作家黃春明先生的演講會場抗議,引發衝突。事件之初,筆者認為蔣為文教授的行為很無聊,但無聊的行為通常要在言論自由的規範下受到保護,但沒有;而黃春明先生的反應則十分低級不堪,低級不堪的行為應當受到譴責,但也沒有;我們看到的是,主流媒體略過黃春明的不堪反應,切割開蔣為文行為的原始動機,興高采烈地對蔣為文集體霸凌。但儘管連日來越演越烈,還是沒有真正引起筆者的關切。一來筆者對台文的研究沒有興趣,二來筆者認為雙方已表達立場,也引起社會廣泛討論,這原本是好事。

直到友人傳來成大台文系譴責蔣為文教授的聲明,加上近日以來一連串的校園民主事件,筆者才意識到我國學院已悄悄撤守其應堅守的學術與言論自由的底線。聲明由包括系主任在內的十位教授署名,放在成大首頁,顯然是由成大高層批准。事件發展至此,贊不贊成蔣黃兩人的行為事小,最不堪的不是別的,而是執掌學術殿堂的學校高層,竟如一群政客,只想損害控制,撇清消毒。更令人洩氣的是,該聲明簽名的教授有些平常還是以自由主義者自居,但面對壓力,立刻骨折,完全沒想到學院的責任就是要抵抗主流,以知識的高度保護因理念在外受到壓迫的教授。

不該向主流賣乖


再細讀該聲明,從第一點到第六點,只予人一個印象:我們和蔣為文是不一樣的。但若所言為真,那蔣教授在該校的學術表現與信念平時是如何評鑑的?成大的淘汰與溝通機制在哪?是不是只要不鬧事,大家和稀泥可也?但若依成大校譽與蔣已升等為副教授來看,蔣教授的學術表現與信念應該是被成大認可的,那校方就要站出來捍衛蔣教授因此理念所引起的衝突。若要表現風度,大可以為蔣教授的行為向黃春明與社會道歉,但成大對學術自由、言論自由、教授理念要有自己的定見,而不是打壓自己「小牌」教授向主流賣乖,這種做法,實在令人不齒
不禁想到戰後知識份子的典範,已故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薩依德(Edward Said)。巴勒斯坦裔的薩依德對美國中東政策一向嚴厲批判,2000年訪問以色列──黎巴嫩邊界時,忍不住拿起石頭扔以色列士兵被記者拍到,引起軒然大波,受到猶太學界與媒體的撻伐。基本上,做為一個觀光客丟石頭挑釁以色列士兵也算無聊之舉。


哥大與美國媒體的猶太勢力何其強大?排山倒海要求哥大懲戒薩依德,至少發表聲明譴責,不過哥大不為所動。反薩依德的勢力持續加壓,兩個月之後,哥大校方發表長文,明白支持薩依德,堅持薩依德的行為乃其政治信仰的表達,無人受傷,且並未違法,因此並無不當,必須受到學術自由與言論自由的保護,此乃哥大的最高價值。一切壓力方知難而退。

世界百大像笑話


這種學院的高度與價值,不是近代西方的專利,北洋軍閥尚不敢進北大抓人,是北洋軍閥比較文明嗎?當然不是,而是蔡元培帶領北大建立起的這種知識高度,擋住了來來去去軍頭政客對學術的褻玩。在台灣,胡適、傅斯年、殷海光已作古多年。如果後繼無人,一旦學院消失,那麼撒錢百億的大學理念,百不百大,怎麼排都只是個笑話。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電腦科學教授)

Monday, May 30, 2011

名詞大革命?

客語學者羅肇錦教授日前著文批評「台語」一名,認為「台語」是讓人不安的霸權名稱。這幾天,在facebook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活動,主題是「我們讀的也是台灣的大學,反對「台灣」大學讓人不安的霸權名稱」,這句式,不禁讓我突發奇想,想跟著照樣造句:

我們的祖先是來自福建南部的南靖、平和、雲霄、詔安的客家人,我們的客家話也是「福建南部的話」、也就是「閩南話」,我們反對「閩南話」這個令人不安的霸權名稱!!!

我們的先祖是來自廣東梅縣、蕉嶺、饒平的客家人,我們客家話也是「廣東的話語」,我們反對「廣東話」這個令人不安的霸權名稱!!!

學著學著,身邊一位房仲業代表發言了:「那個最近廣告打很大的「台灣房屋」,請改掉你們令人不安的霸權名稱!!!我們信義房屋、東森房屋也是「台灣的房屋」仲介業!!!」

‎銀行業代表不甘寂寞,也開始插話:「我們台新銀行、新光銀行、合作金庫、台北富邦也是「台灣的銀行」!我們反對「台灣銀行」這個令人不安的霸權名稱!!!」

一位友人正在看報,驚呼道:「那聯合報的世界日報是怎麼回事?全世界的報紙都只有它是「世界上的日報嗎?」

這還不夠絕,我好像聽到桌上的海報紙也說話了:「我是海報紙,我是用以傳「報」訊息的「紙」,當然,也就是「報紙」,我希望你們以後改口不要再把新聞紙說成「報紙」,因為那實在是個令人不安的霸權名稱!!!」

呼嗚!專有名詞,本來就是具有「任意性」、「約定俗成」的性質,如果要一一檢討,那真是沒完沒了,這遊戲如果擴張到一般名詞,那問題就更加無法收拾了,諸如:馬路(馬在哪裡?)、黑板(有那麼黑嗎?)。

身為語言學者,應該了解語言的本質,若帶著有色眼鏡,硬要差別看待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台灣話/台語」一名,豈不有點庸人自擾?

Sunday, May 29, 2011

對524國立台灣文學館事件的聲明

台灣母語應和華語享有同等教育資源
台灣母語文學是阮光榮的印記
──對524國立台灣文學館事件的聲明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文罔報雜誌社

2008年,國立台灣文學館(以下簡稱「台文館」)策畫主辦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愛˙疼˙惜:台語文學展」,之後將展覽資料集為《愛˙疼˙惜:2008台語文學展》彩色專書出版(ISBN 978-986-01-5442-9),書中共介紹了29份台語文刊物(出刊年自1885至2005年)及56位台語文作家(出生年自1887至1980年);後來此展覽於2010年4月起更名為「台灣本土母語文學常設展」繼續展出。同樣是2008年,教育部首次舉辦「用咱的母語寫咱的文學/用恩兜个母語寫恩兜个文學」母語文學創作獎,其得獎文類包含客家語及台語之詩、散文、小說戲劇,參加組別含大專院校學生、教師和社會組,計195篇集為近700頁的創作獎作品集(ISBN 978-986-01-7692-6)。

台灣母語(原住民語/客家語/台語)雖然歷經日本政府與國民黨政府約一百年「國語政策」的蹧躂與凌虐,而導致至今殘喘苟延的慘狀,但是由上述台文館與教育部的作為可知:台灣母語並未因而喪失生命力與鬥志,由於民間志士(研究、教學者和寫作者)與團體(NGO)長年的努力,仍在血汗中奮力寫出篇篇文學作品。如果沒有一定質量的作品,台文館如何舉辦「台語文學展」?如果沒有相當人數投入台灣母語文學創作,教育部又如何辦理「台灣母語文學創作獎」?

很遺憾,竟然在台文館講場由名聲響亮的(被封為)「鄉土文學作家」口中,說出「台語是中國的『方言』」、「只要在生活中學習,不需要在學校教」、「台語只要會聽會說就好,不需要書寫」. . . 如此無視現實又違反聯合國「世界語言權宣言」精神的言論,甚至還指名道姓批評台語文學者將他作品翻譯為「台語漢羅」不倫不類!這已不是個人衝突的問題,如此有名的作家卻說出如此錯誤又帶歧視意味的講法,是對現場聽眾極負面的示範。作家荒誕的言論無異打了主辦單位台文館與教育部一個大巴掌。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與台文罔報雜誌社十多年來致力於台語文學的傳播、台語文教育的推動,宗旨就是:「恢復台灣母語的生命」,至今共發行了204期《台文通訊》及176期《台文罔報》含客語及台語作品,每期至少2000份;並自1998年起辦了9屆台語文學創作及台語文學研究獎勵活動(阿卻賞),光兩份月刊作品字數就約有380萬字,這尚未包含阿卻賞得獎作品集者。在台灣母語未和華語同樣落實於正常教育體制讓學生有系統地學習聽/說/讀/寫之前、在各族語文未恢復應有的活力之前,我們堅持要奮戰下去,無論受到何等的輕忽與篾視,台灣母語文學是阮光榮的印記。

連絡人:陳豐惠(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總幹事、台文罔報雜誌副總編輯) 0930-067-228

524台文事件 黃春明爆粗口 - 錄音檔 還原真相

記者會通知 歡迎出席!

主辦:台文筆會及所有連署聲援之本土社團
時間:2011530() 早上10:30AM-11:30
地點:首都詩報編輯部/府城舊書店(台南市東門路一段342 TEL:06-2763093)
主旨:公布黃春明爆出口、侮辱台灣母語作家及教育工作者之聲音檔及內容逐字稿
發稿日期:2011.5.29
說明:
  1. 至今作家黃春明仍不承認演講當天用「不倫不類」及北京話五字經等侮辱台文界。我們將於記者會上公布當天錄音檔及逐字稿,以還原真相。
  2. 對於黃春明這種放棄台灣母語(原住民族語、客語及台語)、挾中國勢力向台文界進行文化霸凌的心態與行為,台文筆會及所有連署社團在此予以嚴正譴責並要求黃春明公開道歉否則不排除向法院提告!
台文筆會
聯絡人:秘書長 柯柏榮
Tel: 0985263762

聲援出席社團(照筆劃順序)
六堆原鄉讀書學會
台文罔報雜誌社
台文通訊社
台文筆會
台文戰線雜誌社
台南市台語羅馬字研究協會
台南市台灣語文學會
台南市議會李文正議員
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長老教會
台越文化協會
台灣文學藝術獨立聯盟
台灣文薈
台灣北社
台灣母語教育學會
台灣母語聯盟
台灣東社
台灣南社
台灣客社
台灣客家後生社
台灣海翁台語文教育協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
台灣歌仔冊學會
台灣羅馬字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紅樹林台語文推展協會
美國波士頓台語進步社
高雄台語羅馬字研習會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校友後援會
教育台灣化聯盟
菅芒花台語文學會

拼音也可以是文字

全世界的語言至少六、七千種,有用文字記述的少說也有兩、三百,不過,其中絕大部份都是拼音文字,自稱非拼音文字的漢字(用於華語、台文、客語及日文等),是少數中的少數;換句話說,如果一見到羅馬字,就說那是「拼音」、「注音」,不是「字」,那無異於井底之蛙,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搞得好像除了中國和日本,全世界各國都沒有「文字」!

漢字常自詡為「表意文字」,不過,事實如何呢?如果請教漢字專家(包括各大學中文系教授),都會告訴你:「漢字裡有 "至少" 四分之三是 "形聲字"。」 嚴格說起來,「形聲字」就是「準」拼音文字,只是......拼得不太準就是.....

舉例來說吧!這篇文章我寫到這裡,裡頭就有不少形聲字,隨便舉個三例:

」:用"重"擬聲.....種類 和 種植 和「重不重」根本無關!
」:用"己"擬聲.....這 記不記 干「己」啥屁事?
」:用"咼"擬聲.....和「鍋」、「禍」、「楇」等字聲符一樣....誰邏輯比較好....能告訴我其中有啥關連???

仔細看看,這「形聲字」不只「意義」與造字嚴重脫節,「聲音」也抓不太準(包括聲調偏失),這當中固然有著漢字隨著時間產生音變的歷史因素,但,面對現實,漢字根本也是「大半套拼音文字,而且還是拼不準的那種半調子。」

所以,下次,看到台語羅馬字,想出口說:「那是拼音/注音不是文字」之前,請至少想想兩件事:

1. 難道全世界只有使用漢字的台灣、中國、日本有文字?使用拼音文字的英、法、韓、德、美、荷、俄......都不算有文字?


2. 難道漢字就不「拼音」?事實上,也拼得很厲害,而且,還拼輸人...Orz

最後,和大家分享一下剛學到的韓文詞:

화장실


嘿嘿...這韓文也是拼音文字,只是拼成四四方方而已.....這字怎麼讀呢?用韓文羅馬字來把答案揭曉:

hwajangsil......很難解嗎?我們把音節拆開來看:hwa-jang-sil;有人猜到了嗎 ^Q^ 就是「化妝室」啦!!!

和日文一樣,韓文裡也有大量漢語借詞,但,人家用韓文拼音,用得好好的,從戰後恢復韓文到今,也好一段時間了,沒什麼問題呀!!!

台語羅馬字呢?

sé-tshiú-king-á
洗   手     間   仔

一點也不怪,就是 toilet  (英文)!法文叫 toilette 啦!

Saturday, May 28, 2011

【轉】黃春明說了什麼?罵了什麼?

黃春明的華語五字經...沒關係;鄭鴻儀的台語三字經...要道歉。這就是華語沙文的邏輯呀!!!


作者:綾子


五月二十四日發生在台灣文學館黃春明演講遭成大副教授蔣為文嗆聲事件,當天我也在現場,全程目睹事發經過。

在演說中,黃春明否定台語文的書寫與教育,指台語只是中國的一個地方「方言」,更稱台灣和中國都屬同一國,一邊一國的說法是不對的。這樣的演說內容惹惱了聽眾席中的成大副教授蔣為文,蔣於是高舉大字報作無言的抗議。海報上「可恥」的字眼激怒了黃春明,當場咆哮怒摔麥克風、脫上衣、比中指、爆粗口飆五字經北京國罵,並衝下台欲打蔣為文,工作人員忙上前拉住勸阻,蔣為文亦回嗆他可恥、憑甚麼批評台語文學教育…。當下台前亂成一團,台下聽眾錯愕傻眼。

這次事件中,黃春明比中指飆五字經的失德事件被有意無意的略過不提了。是因為文學大師出口成髒,臭的也變香的?還是北京語的五字經比較高尚?

如果台語的「幹╳╳」粗鄙低俗,侮辱了女性,該被撻伐,那麼北京話的「操╳╳╳B」難道就很文雅,女性朋友都該接受?

去年名嘴鄭弘儀罵了句三字經引起輿論一陣撻伐,鄭趕緊出面道歉。現正致力兒童文學的黃春明是不是也該為自己的五字經道個歉?免得侮辱了女性不說,還教歹囝仔大細。 (作者為文字創作者)

Friday, May 27, 2011

【轉】文學界的一把火--百年小說研討會的思考(by鄭清鴻)

作者:鄭清鴻

2011年5月21日至24日,由文訊雜誌將與趨勢教育基金會、國家圖書館、國立台灣文學館、成大文學院共同舉辦「百年小說研討會」邀集眾多知名作家與研 究者進行一系列的論文發表與座談,可謂台灣文學界一大盛會。但最後一天台南場假台灣文學館舉行的議程,由黃春明先生主講的「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卻由 於蔣為文教授標舉「台灣作家不用台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而爆發了嚴重衝突。


我對現場的描述到此為止,由於目前並沒有相關的錄影錄音資料可資印證,誰先口出惡言?誰先作勢打人?這些就留待日後有證據可供評斷。不過我想強調的是,意見有更好的表達方式,這一點蔣為文教授真的有再「商榷」的空間,在那樣的場合激起衝突,被視為「鬧場」落人口實我想真的難辭其咎。


再來是「台語」的意涵,其實一般所稱的「台語」所指涉的「台灣閩南語」,而不是要用閩南語獨占「台(灣)語(言)」,這是從日治時期台灣話到戰後對閩南 語稱呼的順其自然。我不懂為什麼有人要一直模糊焦點。90年代台語文學論戰平息過後,其實就很少有人把閩南語等於「台(灣)語(言)」了,但這種謬誤卻一 直被拿來上綱成閩南沙文主義,莫非日本人稱閩南語為台語時也是閩南沙文主義?台灣語言跟台語指涉的內容不同,一般稱台灣語言時也不會簡稱台語,這已經不用再浪廢時間打口水戰。


還有,我想跳過「禮貌」這種生活與倫理以外的東西。畢竟,罵都罵了,再罵下去也不會有什麼新的結果,形式上的問題也沒有再談論的必要。所以我想進一步談的是這次爭執背後隱含的文化層面的議題。


1.多元文化的「迷思」


建構在上述將台灣語言跟台語指涉的內容搞混的基礎上,多元文化被提出來作為對抗一個不存在的「閩南沙文主義」, 但究竟這個多元文化的實踐層面是如何呢?許多人對台語文運動一無所知(這容後討論),不清楚台語文運動的目標,也不瞭解台語與漢字、 羅馬字的關係,就對漢羅文沒來由的拒斥。然後,有更多的人對台語文運動存有成見,斥之為政治的附庸,從頭到尾根本不想對台語文有進一步的瞭解。舉個例子:


用華語書寫時,總會有人說怎麼不用台語寫?真的用台語寫了,這群人說:「寫這三小火星文?」


更多自以為是的觀點充斥在這場戰爭裡,原來,這就是多元文化應有的態度或表現。


再來,參加過許多台灣文學研討會,但我並不曾在這些以台灣文學為出發點的場合中,看到對「台語文學」、「客語文學」甚至是「原住民語文學」的討論,「原 住民漢語文學」還能在學界中露出一點光芒,但可悲的是,這是用母語的喑啞換來的。換言之,不是以華語呈現的文學作品不會也無力被討論,反而日文作品是個有 趣的例外。有趣的來了,為何我們願意不惜成本翻譯日文作品,也不願將母語作品一起放進這個脈絡中討論?女性主義的台語文學難道沒有嗎?二二八新詩台語文學 沒有嗎?既然承認「用在台灣的語言書寫的都是台灣文學」,那這些作品為什麼被忽略或排除?


大家噤聲,卻出賣了行動背後的弔詭。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多元。


2.資本的差異


然後,我要回應的是陳若曦女士在2100對「首都時報」的評價:


「問題是,又沒人看!」嗯,但陳女士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沒人看?


第一,看不懂。我回想小時候苦苦死背注音符號的回憶,也沒有人一出生就看得懂沒有學過的符號,羅馬字我一開始也是看不懂,也是經過一番學習才能掌握,我不否認羅馬字推廣上的難度,但有心的話這可以克服。比較嚴重的是看不懂卻也不想學。這是台語文在形式與概念上無法普及的惡性循環。


第二,經濟資本不足。台語文刊物其實多半是依靠會員捐助來維持發行,更遑論營利。當然要奢望這些刊物能和主流刊物一樣完全普及很難,但在主流的報刊雜誌裡用副刊的形式呈現不為過吧?目前能/敢這樣作的只有自由時報,不過我想報系的立場可能就先讓人懼於千里之外。


第三,象徵資本不足。 台語文學和台灣文學研究圈(原諒我,我並不想這麼區分,但現實使然)各自為政,並且台灣文學顯為主流。以華語作品與華語作家(或者以華語寫作的作家)為中 心的台灣文壇,事實上透過很多機制構成了一個主流書寫的標準和審美觀點(最常見的大概就是文學獎),在這個機制下出現進而維持這個審美機制的作家們,其象 徵資本的雄厚當然不言而喻。當然,主流不是問題,台語文學也不用上綱到主流位置,可是問題在於這些作家對台灣文學與台語文學之間的理解和態度,卻會帶動並決定主流領域如何看待台灣文學與台語文學之間的關係。(我想這也是黃春明先生必須還原當天演講內容以資公平的重要原因)


簡而言之,如果今天台灣文壇的主流能出現更多有變化的雙棲作家、雙棲研究者,透過象徵資本改變或詮釋台灣文學與台語文學,甚至是客語、原住民語文學之間的關係,我想台灣文學才能真正多元。


3.創作的問題


如果是以創作的觀點,我肯定的認為黃春明先生的作品夠鄉土,但不夠台語。基本上以閱讀市場而言,用華語漢字句法參雜台語漢字詞彙來表達的確能讓大多數的人都看懂,但頂多是鄉土文學而非台語文學。雖然一樣都是用漢字表達,但用哪種語言思考,用哪種漢字呈現,絕對是判斷他是不是台語文學的標準,而不是說用華語直接表現台語的想法,點綴幾個台語詞彙就叫做台語文學。我認為,台語文學翻譯成華語和用華語直接書寫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也因此,台語、客語和原住民語也應該可以透過翻譯進入台灣文學的討論圈中。只有透過母語的元文本轉譯進華語,參與研究和討論,才能凸顯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文學的族群主體性和「台灣文學」之間碰觸的界線。


身為台語系以台語出身的學生,面對這場爭執的態度,是尷尬的。事實上大家都在為台灣文化、文學和語言而努力,過於偏激的想法的確刺耳,但這難道不是置死地欲後生的映照嗎?黃春明先生對台語文運動認識到哪裡?他的演講內容是否有待「商榷」?我想,我們需要真相。

【轉】當蔣為文遇到黃春明:正視台灣文學中的台語文學(何信翰)

何信翰
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台灣羅馬字協會理事長
(台中市)

這幾天各大報乃至各大電視新聞都以相當的篇幅報導蔣為文教授和黃春明先生的衝突。大多數報導的焦點都是在舉牌抗議這個舉動的不理性和「用中國話創作可恥」這方面。這樣的報導固然有其新聞性,但卻也同時忽略了許多更應該關注的焦點。

首先是台語是否應該有文字的問題:沒有文字的語言終將被慢慢消失,這在整個世界的語言史上是屢試不爽的。若是台語沒有普及文字化,這個語言在將來勢必無法存在 -- 當今的漢語和漢朝的漢語在讀音上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但漢代的文獻卻有辦法在當今的中國流通,就是因為文字對語言保存的優越性。再說, 台語作為台灣重要的族群母語之一,其實絕非原本就沒有文字:影響台灣醫療史甚大的馬偕家族,有些人的墓碑上面就刻有台語羅馬字;國立台灣文學館中,更是收藏有大量的台語文獻/史料。但這些訊息在社會上並未留通,反而流通的是:華語需要系統性學習,台語只要在家裡講就好;華語的課程應該增加,台語課程只是增加大家的負擔這樣對台語壓迫的言論。

再來是台語文學的問題:台語文學作為台灣文學的一脈,自有其重要性和在文學史論述上的不可或缺性。許多人以為台語沒有文學或台語文學數量稀少。其實,根據統計,光是2000年到2010年這十年間,公開發表在有ISBN的雜誌或刊物上的台語現代詩,數量就超過七千首!從1986年到2008年,同樣經過公開發表的台語小說數量就有四百篇。若要從歷史看,自19世紀末的1885年開始,就已經有台語現代詩和台語翻譯短篇小說的出現,1920年代就已經出現數篇台語長篇小說…這些以台語書寫的文學作品,難道不屬於台灣文學的一部分?只是大多數人在社會上可曾聽過/看過相關的資訊?大部分的台灣文學史裡面,可有隻字片語提到這些作品?這難道不是對台語文學某種形式的欺壓?

台語文學在台灣的「話語權」明顯不足,而原因就如同筆者以往發表過的文章裡面說的,這是情感認同的問題,不是事實的問題:

第一個情感問題,是許多台灣文學研究者在情感上任同台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支 -- 若是承認台語文學是台灣文學的一部分,就會改變許多目前學界許多人刻意營造的假象,例如加入台語文學的史料可以證明台灣現代文學早於中國五四運動數十年出現的事實,這就跟當前台灣文學史宣稱,台灣現代文學起源於中國的五四運動違背。因為當時的台語現代文學明顯是受到歐洲的重大影響。這就跟當前主流的「台灣早期的文學、藝術、文化都是來自中國」的觀念互相違背。

第二個情感問題,是主流的研究者/教學者內心排斥台語文。若是承認/正視台語文學也是台灣文學的一支,那些原本看不懂/不會寫作台語文的學者專家,就必須或多或少學習閱讀台語文,而他們在內心是看不起台語文的,所以並不願意花時間去學習。所以最好的方法自然就是將台語文學從台灣文學的領域趕出去。

以上兩個問題,使台語文學在台灣的主流文學研究一直受到有意無異的排擠,連帶使社會大眾對台語/台語文學的態度受到誤導。在這種備受忽視、甚至備受打壓的情形之下,台語運動者/台語文學推動者的所謂「不理性」手法,或許只是表現出一種對長久的壓迫提出抗議的聲音,同時也是一種讓社會對其關注,讓台文運動者能夠暫時在社會上擁有話語權(被傾聽的權益)的一種議題塑造的策略 -- 畢竟台語運動者的話語權原本就處在弱勢,若是不使用某些策略,社會上根本聽不到這些人的聲音。台語運動者絕非要打倒其他語言,獨尊台語,許多看似過激的反應,其實都只是在爭取生存權/話語權的過程中所使用的策略而已。

一個平等、互相尊重的社會,絕對不是叫弱者/受欺壓者理性、自制,或是把弱者平常所受的壓迫刻意忽略,進而強調他反抗時的手法粗糙,動作不應該,藉此削弱他們訴求的正當性,以維護既得利益者的權益。

【轉貼】還是那麼糟糕的台灣文學界! --公開回應陳芳明的不實指控 (蔣為文)

蔣為文/國立成功大學台文系
2011.5.27

為讓母語文盲的陳芳明教授看懂我的回應,本文暫時以中文書寫。


針對本人抗議黃春明之事件,政大台文所陳芳明教授接受聯合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蔣為文的說法不但時空倒錯,更窄化台灣文化、傷害其他族群感情」等說法,並在中國時報撰文扭曲台語文學。針對陳芳明的不實指控,本人予以回應如下:


首先,抗議當天陳芳明並不在場。他究竟是根據誰的不當轉述或自我的想像來對我不實指控?本人當天是以台語及華語雙語抗議,標題除了有中文之外,還有傳統白話字(教會羅馬字)。聯合報介紹的全羅馬書寫系統是教育部2006年公布的台羅拼音,並非本人自創。這些基本資料理都沒查證就亂指控,難道這就是陳芳明教授的學術態度嗎?


陳芳明認為雖然1949年的中國國民黨政府是殖民政府,但「現在迥異」,意指中華民國已經不是外來殖民政府。或許中華民國已經產生質變,但基本上中華民國的中國統治者本質還是不變!這個中華民國來台後只不過添加一些像陳芳明、黃春明這種在地的中國文化買辦罷了!譬如,今年馬政府正在慶祝中華民國一百年。試問,一百年前的1911年,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何來中華民國?這個中華民國若不是從中國流亡到台灣的外來政權,是什麼?


公元1945年日本投降後聯軍統帥麥克阿瑟要求蔣介石代表聯軍到台灣及越南北部接受日軍投降。當時越南國父胡志明看清蔣介石企圖長期佔領越南的野心,因而用計聯合法國將蔣介石的二十萬大軍趕出越南。當時的台灣因來不及獨立,就被在中國兵敗如山倒的蔣介石佔領,以圖藉台灣的身來還中華民國的魂。除非中華民國改國名且馬英九放棄終極統一,否則中華民國就仍是外來殖民政權的事實不會改變!


台灣文學包含原住民語文學、客語文學及台語文學。台語文學包含全漢字、漢羅、全羅馬字的書寫方式。由於台灣特殊的殖民地歷史背景,在殖民統治底下暫時用日語或華語寫作,也算是過渡時期的台灣文學。但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希望台灣各族群從殖民者語文過渡到使用族群母語創作台灣文學。這是多數台文界作家與學者的真正主張!陳芳明有真正去了解過嗎?本人大學時代曾
在淡江大學創辦台語文社,並曾邀請陳芳明前來演講台灣史。當時他對台灣母語文學的態度就和二十年後的今天一樣無知!讓我真正感到失望!


公元1885年巴克禮牧師開始用台語發行《台灣府城教會報》,裡頭刊載不少台語文學作品。此外,也有台語長篇小說,譬如1925年賴仁聲的《阿娘的目屎》、1926年鄭溪泮的《出死線》。當代也有《台文通訊》、《台文BONG報》、《首都詩報》、《台文戰線》、《海翁台語文學》等台語文學雜誌。這些台語文學作品的頁數排起來絕對比陳芳明的身高還高,而非他認為的區區兩頁!陳芳明對台灣文學的貢獻也根本不及巴克禮牧師的百分之ㄧ!


法國殖民統治時期的越南文學家范瓊精通法語、漢文、越南喃字及羅馬字。他雖然也用法語寫作,但他在主編的《南風雜誌》上公開呼籲:「總而言之,國學不能脫離國文。若沒有國文就無法成立國學。我們越南國過去不應該用漢字建立國學,未來也不應該用法文建立國學。我們越南國要建立國學就要用越南話文才對。」


越南能,台灣文學界做得到嗎?

Thursday, May 26, 2011

放火可以,點燈不行?

初聞黃春明在台灣文學館演講現場,與聽眾爆發衝突,一般人因著對知名人物的基本信賴,難免先入為主地認為黃春明受了委屈,而這或許就是許多媒體及一般大眾,對這件事情的第一反應,只是,如果我們就事論事,還原事情的真相,那麼,我們或許不會這麼理所當然地認為黃春明是個無辜的受害者。

在此想指出,許多媒體及一般大眾沒注意到的是,黃春明之所以會引起聽眾之一成大教授蔣為文的抗議,事實上是黃春明在演講當中出言不遜在先,而蔣教授的抗議方式,也僅止於靜默地高舉海報在後,儘管如此,黃春明卻大聲咆哮、口出穢言、甚至衝下台做勢要打蔣教授,如果說,黃春明可以在台上對支持台語文運動的學者進行人身攻擊,搬弄台語文書寫及台語文學的錯誤資訊、甚至出言污蔑台語文學創作者,那麼,何以蔣教授連在台下靜靜地以大字報抗議的權利都沒有,事態至此,難道不像「放火可以,點燈卻不行」的一場鬧劇?

論者有以為蔣教授攜帶海報,已有預謀在先,但這並不是蔣教授無的放矢之舉,蔣教授之所以有所預備,正是因為黃春明有前科在先,早在以往演講就已出言不遜過,這次,又再次以「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為題要發表演說,關心台語文運動及母語復振的蔣教授,當然有必要事先因應。可惜的是,蔣教授還真的料中,黃春明果然又利用演說場合,點名侮蔑他人,而蔣教授平和地、安靜地以大字報抗議,卻遭來黃春明本人及主辦單位的言語暴力甚至穢言羞辱,兩相比較,風度可謂有天壤之別。

該場演說有全程錄影,沒想到會後該場錄影卻被逕由網站中移除。並且,網站中黃春明的專題演講題目也被竄改為「請讀一頁小說」。我不曉得負責執行的文訊雜誌社及趨勢教育基金會是否在隱藏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任何紛擾,接受公評是基本事理,但主辦單位事後將錄影資料由網站拿下,且逕行竄改黃春明的講題,難道是因為理虧心虛?如果黃春明及主辦單位自認有理、受了委屈,何妨將全程錄影公諸大眾,讓大家來評評理。

什麼是「台語」?

有個朋友說得好:「台灣人的思維還走不出非此即彼的模式,總以為同文同種就非得是同一國,如果要獨立就要否認同文同種的事實,另外創造一些神話。」

我想,這樣的想法是很進步,但,事實上,任何國家(國族)的建立,幾乎都逃不開神話的建構(詳見: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裡頭有很多例子)。再來,不同的地理區塊,對於國家的建立,也有著不同的氛圍,如果是在當代西方,住民意識及經濟等現實層面,是足以做為建立新國家的理由的,但在封建思想仍重的東亞,血統、語言(及其相關的想像)仍舊是一般人思考中「建國」合理性的重要因子,也因此,會持續成為鬥爭的場域。

我當然同意另一個朋友說的:「我們可以尋求「相對進步」的神話。另如台灣的公民社會,台灣的民主,台灣對人權的看法,甚至台灣的多元族群觀念。這些都是可以跨越族群的國家「神話」,來超克簡單體質民族主義(血統、語言)的國族主義。」我也知道,能夠啟蒙、進步,固然是好的;但,要達成一個目標,多多少少要考慮對象。如果對象被啟蒙、進步的速度,趕不上目標消逝的腳步,那麼,總不可能一味追求啟蒙,任憑目標遠去呀!所謂曲高和寡,總得在當中求個平衡點,兩邊都要抓。

在平衡這件事上,以台灣最具代表性、最大在地族群Holo的語言的歷史性名稱「台語」來對抗大中華霸權,事實上就是一種策略,只要在運用過程中,尊重、扶持其他語族,那麼後遺症應該不大才對。而回顧歷史,只有KMT透過教育、媒體體制性地推動「華語沙文」、「華語霸權」,福佬族群幾百年來可從來沒有這麼做過!要說「福佬沙文」,未免言過其實了。

回到語言學的學術立場,我不否認台語是閩南語的一支方言(但閩南語則絕不是漢語方言),我在論文裡,也從不迴避這一點,但即使如此,直接寫Taiwanese也沒什麼不對,畢竟文獻裡Quanzhou(泉州話)、Zhangzhou(漳州話)、Amoy(廈門話)也都用得很多,Taiwanese有何原因不能直接使用?至多加個註:Taiwanese is a dialect of Southern Min, a.k.a. Taiwan Southern Min or Holo.

有太多人覺得台語(台灣話)應該用以指稱所有台灣人講的話,包括客家、原住民、華語、閩南語。當然,這想法在邏輯上合情合理,不過,卻不是語言名稱的普遍事實,舉例來說:languages of France和French就不是同一件事呀!前者是「法國的語言」(包括:法語、Catalan、Alsatian、 Corsican、Breton、Gallo、Occitan及Tahitian等等),但French就單單指「法語」了。同理,「台灣語言」(languages of Taiwan)和「台語」(Taiwanese)也可以不必混淆才是。

事實上,我還真的遇過母語是Breton的法國人,她可沒有說Breton=French。法國人很清楚的,Breton is a language of France, but Breton is not French. Ces sont deux langues!!!

很多台灣人很奇怪,對「台語」一詞在意得很,但卻從來不問:為什麼「國語」一詞指稱的就不是所有台灣的「國人」所講的語言,包括客家、原住民、華語、閩南語?就像一位朋友說的:「我真的很想了解為什麼大家可以接受「國語」這詞單指涉一個語言,而認為「台語」一定要指涉很多語言。」

我想反對「台語」單單指稱 Holo 的朋友當中,也有很多人厭惡「國語」一詞的吧,也是基於可惡的KMT硬把華語套上國語一詞的體制暴力,罔顧他種語言使用者的感受,所以進一步思考、反省,「台語」一詞會不會不小心也一樣成為欺負弱小的民族的工具。

但,一位朋友回應得好,試想這麼一來,會讓這些詞都失去意義。當你看到「我講台語、國語」的時候,會變得完全無法判斷別人說的是什麼。但,這明明可以用「我講台灣的語言」這類的語句來達成消除歧義的目的。沒有任何理由,非要把「台灣的語言」簡化為「台語」兩字,而與「台語」一詞的專指用法造成混淆呀!有些概念本來就不是一個詞可以表達的。

就像,如果有人告訴我:「我會講日語!」 我想,我應該不會追問:「啊!你是會講愛奴語還是東京腔日本話?」 雖然說,愛奴也是日本的語言,而且愛奴是日本的原住民族.....,但沒有人會把「日語」一詞等同於「日本的語言」,並把「愛奴語」包括在內,不是嗎?

在族群及國族意識高漲的今天,「台語」一詞變得有點棘「口」了,說出「台語」一詞的時候,有意識者難免會頓一下,總覺得好像哪裡不太理想。這樣的想法,我可以理解,但,「名稱」本來就是任意性的(arbitrary),就像「黑板」並不黑,「火車」也不再用「火」燒煤,即便如此,我們還是用得很愉快,一點也不會因為那任意性所造成的不理想而有所遲疑,不是嗎? 「台語」一詞又何其不然呢?只是因為語言必然牽涉族群、政治,所以被放大檢視、差別對待罷了。

就平和地看待「台語」,尊重這個已經用了一百多年的詞彙專指意義吧!

悼一個台灣作家良心之死 (蔣為文)

[中文版]
悼一個台灣作家良心之死
--抗議黃春明演講之始末與公開聲明
蔣為文/成大台文系
2011.5.25
文訊雜誌社及趨勢教育基金會等單位於2011524日在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辦理百年小說研討會。大會邀請作家黃春明先生做專題演講,題目為「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先前看到宣傳時還在質疑大會有沒有搞錯,黃春明並非台語文專家,為何會請他講這個題目?沒想到他竟然來台語作家大本營的台南,而且就是講這個題目。

雖然之前就有流傳他對台語文教育有極負面的意見,但仍抱著好奇、想一探究竟的心態報名出席該研討會。沒想到他的演講果真充滿偏見、扭曲事實的內容。他一開始就以充滿負面的「閩南語」、「方言」來稱呼台語,並以「中國人」來自居。他以台灣也過端午節為例,表示台灣中國同文同種,不應該搞一邊一國。其實,越南與韓國也都有端午節,難道越南與韓國都要變成中國嗎?關於台語教育,他在演講中坦言自己看不懂國小台語文課本。他不檢討自己是台語文盲,卻怪罪台語課,認為本土語言課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試問,如果美國總統歐巴馬不去上學,他會讀寫英文嗎?平常會講台語,如果不學,當然就看不懂台語文!此外,他又批評台語只有口語,沒有書面語。其實,在黃春明還沒出生的1885年,就已經有用台語羅馬字書寫的《台灣府城教會報》報紙出現,該報紙刊行不少台語白話小說。甚至,1926年賴仁聲也出版長篇台語小說《出死線》。試問,黃春明知道嗎?主辦單位知道嗎?台灣百年小說研討會為何刻意遺漏台灣母語小說!?

演講到約40分鐘的時候,黃春明越講越激動,更直接點名批判台語文前輩鄭良偉教授及洪惟仁教授,並批評台語文書寫是「不倫不類」。這時,不只是我,只要是有良心、有血性的台灣人都會按耐不住!於是我們在原座位上高舉海報靜聲抗議。海報分別用台語及華語書寫:「Tâi-oân chok-ka ài iōng Tâi-oân-gí chhòng-chok!」、「台灣作家不用台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及「用殖民者的語言華語創作才須商榷!」。我們沒有搶黃春明的麥克風,也沒有阻礙他發言。但他卻摔麥克風,衝向我這邊,做勢要打我。同時幾個穿紅衫的工作人員也擠過來要搶我們的海報並驅趕我們。

我心中納悶:為何他可以點名侮蔑別人,卻不容別人對他的沈默抗議?於是我發言向他抗議,質疑他憑什麼批評台語文運動者追求母語文學與教育的努力!

抗議約十分鐘後,我們收起海報,讓黃春明繼續演講。沒想到,他還是邊講邊罵。於是我再度舉海報抗議!他卻口出惡言,用北京話罵「操你媽的B」且比中指侮辱我們。於是我們退席抗議!

原本該研討會在網路有全程實況轉播及錄影,沒想到會後該場錄影卻從網站中移除。並且,網站中黃春明的專題演講題目也被竄改為「請讀一頁小說」。我不曉得負責執行的文訊雜誌社及趨勢教育基金會是否在隱藏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

本人在此鄭重呼籲與要求:

第一:文訊雜誌社及趨勢教育基金會必須解釋為何竄改講題,且須公布當天錄影資料,以還原真相,釐清網路上對本人的不實謠傳與指控!

第二:黃春明必須就「不倫不類」等侮蔑台語文的言論,公開向鄭良偉教授、洪惟仁教授所有台語文作家及工作者道歉!

第三:如果黃春明認為台文界對他有誤解,歡迎與本人蔣為文公開辯論,接受社會大眾的評議!



[台文版]
感嘆一個台灣作家良心ê
--抗議黃春明演講ê頭尾kap公開聲明
蔣為文/成大台文系
2011.5.25
文訊雜誌社kap趨勢教育基金會等單tī 2011524tiàm台南ê國立台灣文學館辦百年小說研討會。大會邀請作家黃春明先生做專題演講,題目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頭起先看宣傳ê時,iáu koh teh質疑大會hut m̄-tio̍h,黃春明並台語文專家,因何會講這題目?想袂到伊有影來台語作家大本營ê台南,而且就是講這題目

bóng前就有流傳對台語文教育有chiâⁿ負面ê意見,m̄-koh iah抱著好奇、想beh進一步了解ê報名出席這研討會想袂到伊ê演講真充滿偏見、扭曲事實ê內容。一開始就以充滿負面ê「閩南語」、「方言」來稱呼台語,koh以「中國人」來自。他the̍h台灣過端午節例,表示台灣中國同文同種應該kó͘-chhuipêng一國。其實,越南hām有端午節,kám越南kap韓國lóng ài變成中國?關台語教育,演講tang中坦白家己國小台語文課本。伊無檢討家己是台語青瞑牛soah怪罪台語課,認為本土語言課會增加學生ê負擔。問,若是美國總統Obama讀冊伊敢會曉讀寫英文?平常講台語,若是學,當然就看台語文!M̄-nā án-nekoh批評台語kan-taⁿ口語,書面語。其實,黃春明iáuê 1885年,就已經有用台語羅馬字書寫ê《台灣府城教會報》報紙出現,這報紙刊行chió ê台語白話小說。甚至,1926年賴仁聲出版長篇台語小說《出死線》。--chi̍t-ê,黃春明kám?主辦單位kám?台灣百年小說研討會為siáⁿ-mih thiau-kangkau台灣母語小說!?

演講到40分鐘ê,黃春明激動,koh直接點名批判台語文前輩鄭良偉教授kap洪惟仁教授,而且批評台語文書「不倫不類」。這時,m̄-nā是我,只要是有良心、有血性ê台灣人攏會tòngtiâuán-ne,阮êgia̍h koân tiām-tiām抗議。海報分別用台語kap華語書寫:「Tâi-oân chok-ka ài iōng Tâi-oân-gí chhòng-chok!」、「台灣作家不用台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及「用殖民者的語言華語創作才須商榷!」。阮無搶黃春明ê mài-khuh阻礙發言。M̄-kohsoah siak mài-khuh,衝tùi我這pêngná-chún behêSiâng-sî kúi穿紅衫ê工作人員mā chiⁿ oábeh搶阮 ê海報koh kā趕。

我心內感覺hiâusiáⁿ-mi̍hē-sái點名侮辱別人,soah無法度別人對ê恬靜抗議?所以發言kā 抗議,質疑siáⁿ-mih批評台語文運動者追求母語文學kap教育ê phah-piàⁿ

抗議約十分鐘後,海報收起hō͘黃春明繼續演講。想到,iáu所以koh一擺gia̍h報抗議!soah歹喙,用北京話罵「操你媽的B且比中指kā侮辱。án-netoh退席抗議!

原本這研討會網路有全程ê實況轉播kap錄影,想到會後場錄影soah tùi網站頂頭提掉且,網站頂頭黃春明ê專題演講題目mā hông「請讀一頁小說」。我m̄ 知影負責執行ê文訊雜誌社kap趨勢教育基金會kámteh am-khàm siáⁿ-mihài hō͘人知ê祕密?

本人  chia重呼籲kap要求:

第一:文訊雜誌社kap趨勢教育基金會ài解釋為siáⁿ-mih改講題,mā ài公布當天ê錄影資料thang-hó chhoē-chhut真相poé清網路頂面對本人êkap指控!

第二:黃春明ài就「不倫不類」等侮辱台語文ê言語,公開向鄭良偉教授、洪惟仁教授以及所有台語文作家kap工作者h失禮

第三:假使黃春明認為台文界對有誤解,歡迎kap本人蔣為文公開辯論,接受社會大眾ê評議!